“六一”临近,青少年保护相关话题再次受到重视。昨天,抖音宣布升级未成年保护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这是国内首家推出类似“最严格”青少年保护措施的短视频平台,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青少年保护这件事情上,责任心、重视程度比技术能力更重要,要让“青少年模式”成为“真模式”“有用的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各短视频平台可探索的空间还很大,可想的办法也还有很多。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年初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也越来越多得到社会重视。
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上‘不能’干什么”的问题,比如“不能刷太长时间”“不能观看不健康的内容”“不能观看直播和充值、打赏”等等。
自2019年3月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多家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
我们现在打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首先“跳”出来的就是是否选择“青少年模式”的弹窗提示。虽然可以“选择”,但保不齐有些没有家长“监督”的青少年还是没有选择“青少年模式”。而抖音昨天宣布、将于6月陆续实施的“升级措施”,则是更进一步、更严格的青少年保护措施。
抖音本次未成年安全措施将针对14岁以下和14-18岁实名用户两个群体。对14岁以下实名用户,将在告知后为其开启青少年模式,且进入后无法退出。该模式内只出现由平台精选、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无法观看直播或是充值、打赏。对14-18岁实名用户,抖音将在内容推荐、社交、搜索等方面提供更多安全保护,如禁止对陌生人显示除头像和昵称以外的个人公开信息。
保护未成年人,“禁”绝对有必要,但也不能“一禁了之”“只禁不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方禹认为,“合适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只有建立在未成年人喜欢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个真正好的“青少年模式”,在解决了“不能”的问题后,也应着力在“能”上面。在“青少年模式”下,如果青少年们觉得“没兴趣”“没意思”,一来他们可能会想方设法“突破”青少年模式的限制,二来也无法真正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
此前,抖音就已多次升级青少年模式,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在“能”上面寻求突破,比如在推荐页面外新增“发现”频道,提供体系化知识,让孩子能针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同时孩子也可以使用安全搜索功能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抖音还推出“萌知计划”,鼓励创作者生产更多适合青少年人群学习的知识内容。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对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进一步指导企业、社会、家庭一起参与共建,带动更多关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的积极变化。
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不应拿“这个技术上还做不到”来搪塞,责任心、重视程度往往更重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抖音本次升级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短视频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希望抖音的责任先行能够带动整个行业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全社会形成合力,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