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5月13日报道: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已近2周年,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在《民生访谈》直播间介绍,居民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这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
邓建平表示,垃圾分类关键是要有常态长效机制保障,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保障垃圾分类常态长效: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在志愿者撤离后,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居委干部等,对所辖小区开展每周1-2次的巡查。街镇也要对垃圾分类情况组织巡查力量,每周开展一次。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当场引导宣传,快速解决问题。
二是切实落实物业企业的法定责任。《条例》规定了物业公司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垃圾分类落实“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后,社区保洁人员的工作强度相对减小,但物业不能因此削减保洁队伍,要合理组织安排保洁人员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是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强社区执法力度。城管执法部门要将垃圾分类执法重点由单位向社区延伸,加大社区执法力度,对屡教不改的极少数人开展执法处罚,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
四是完善环环相扣智能化全程分类监管体系。为确保实现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上海要在垃圾投放、驳运、运输、中转、处置等五个环节建立“环环相扣、双向监督”的监管模式,在社区、中转站、末端处置设施加快建设覆盖“收运处”全链条的分类实效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分类质量的全程可追溯。“建成之后,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智能化措施,实现闭环管理,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监管从‘人防’向‘技防’转变,从而提升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的支撑能力。”邓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