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  邱超奕

2021年05月13日09: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面对大疫大汛双重考验,我国成功战胜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为历史最低;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年份,全国32个省级统计单位中有23个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

  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倒塌房屋数量、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这三项重要指标,2018年至2020年的均值比2015年至2017年分别降低36.6%、63.7%、31.3%。

  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前夕,有关部门披露了3份成绩单。数字背后,凝结着万千应急人的坚守和广大群众的付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严查严防,把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

  “你好,我是泸州市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在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上巡查到你公司风险管控辨识清单为空白,请问是什么原因?”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应急局执法支队执法人员致电某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从发现问题到督促整改,用时仅10分钟,精准执法立竿见影。

  当地运用“智慧应急”,融合应急、公安、交通等20个部门的2.9亿条监测数据,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执法巡查,对煤矿、化工、森林高火险区等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常态化监管。不仅在泸州,近年来,各地应急管理部门不怕十防九空、不怕兴师动众,强化隐患排查,从严依法惩处,加强警示教育,确保风险管控有效。

  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还得苦下功夫防。去年夏季,湖北恩施市屯堡乡连日暴雨,地质灾害监测员陈光明每天都会冲进雨里,跑到马者村沙子坝的监测点仔细巡查几个小时。7月的一天,监测点的一条新裂缝引起了陈光明的警觉,他马上拍照发到工作群里。“马者村沙子坝滑坡体多处房屋墙体开裂,伴有地面裂缝扩展加剧现象。”陈光明随后发来语音。

  很快,有关部门、专家和村干部赶到现场,经勘察研判,这里可能发生特大型滑坡,在迅速组织下,群众安全撤离。不久,10万立方米山体轰然垮塌,吞没多间房屋。幸亏事先有巡查、预警,尽管这是一场当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滑坡,却无一人伤亡。目前全国已有80多万名灾害信息员,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第一时间报告险情,在灾害防范应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万一突发灾害,怎样把损失降到最低?加大平时演练力度。“今年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部署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广泛开展防汛、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地震等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演练。”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表示,其间还会在四川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突出实战、综合检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国家和地方抢险救援能力。

  强基固本,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一年来,有关部门和各地推进居民应急培训、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基层应急网底和平台建设,安全基础进一步筑牢,人民防线进一步巩固。

  防灾减灾救灾并非只是某个部门的事,关键是要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使更多人具备自救互救能力。“布大妈,我们来看您啦!”一大早,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青年路消防救援站的马背消防服务队,就走进西部边陲的吉根乡,为群众送来消防安全宣传服务。“又有两个新面孔!”布茹玛汗·毛勒朵一眼就认出了新队员,并热情拥抱这几位“火焰蓝”。

  马背消防服务队一次次来宣传,令布大妈十分感动:“以前牧民们消防意识薄弱,这些年有了消防服务队言传身教,我们这里再也没发生过火灾。家家户户都知道如何安全存放牧草,我们掌握了不少消防自救知识。”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加大应急物资储备,也是打好安全基础的重要一环。手电筒、逃生软梯、救生圈、医用材料……年初,湖北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武汉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鼓励广大市民储备家庭应急物资。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多地也发布了类似清单,引导家庭进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发挥防灾减灾作用。

  “一旦遇上险情,老百姓手头有些应急物资就很管用。清单发布后,点击量超过百万次,可见大家都很关注。”湖南长沙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胡春山说。

  应急管理部成立3年来,我国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过去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全国只有57个,现在增加到113个,存放中央应急物资的省份做到全覆盖。”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介绍,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品种不断丰富,由过去的124种增加到165种,“去年还落实了28.58亿元的历史性增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应急物资储备规模从过去的16亿元增加到44.58亿元。”

  织牢应急安全网,基层岗位不能松劲。“喂,是网格员吗?后山山林着火了!”接到电话后,福建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象山村网格员杨俊斌放下饭碗,爬上自家楼顶向后山眺望,果真有火光!杨俊斌第一时间报告村里,自己驱车朝后山驶去。跳下车,拎起灭火器,杨俊斌与村干部一起扑向火场,1个多小时后火被扑灭。

  小网格发挥大作用,网格员们作为“一线哨兵”,有效夯实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根基。如今,基层应急力量仍在持续补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应急力量已有1700多支,应急志愿者已达60多万人。

  创新发力,提升应急能力现代化水平

  去年夏季,连日强降水导致湖北阳新县富河附近圩垸溃口,6500多亩农田被淹。危急时刻,3架大型直升机呼啸而至,从空中抛投网兜石块,溃口很快被成功封堵。

  “应急管理部早就向汉南机场增派了备勤飞机,一旦发生险情可以边申请边准备,半小时内起飞。在过去至少要一两天。”这次高效立体救援,让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救援中心主任昝军印象深刻。

  不只是直升机,近年来,我国应急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大量创新技术、先进装备投入到防灾减灾救灾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灾害损失。

  空中有“千里眼”。2020年9月29日凌晨4时50分,翼龙—2无人机搭载着侦察通信设备飞赴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执行应急通信实战演练,地面救援队伍因此获得了空中通信覆盖,现场音视频数据与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实现实时交联。

  “应急通信是应急指挥的眼睛和耳朵,空中无人通信平台能帮助解决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力量突不进去、信息传不出来的难题。”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李屹东说。

  地面有“神探子”。“近期进山,必须扫防火码。”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林草局副局长郭先剑介绍,通过对进山人员“一人扫一码”,能实现火因可追溯、人员可查询。

  稻城县还用上了四川数字熊猫监测即报系统,一旦有火情,监测人员能一键查询附近的护林员和周边视频监控,护林员也能用该系统上报火情。“今年3月启用以来,已有900多名护林员使用,上线巡护率达95%以上。”郭先剑认为,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当地防灭火能力。

  水上有“大力士”。国产新型大型灭火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也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等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这一灭火“利器”能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最多可载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

  “目前,我国在极端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信息获取、生命搜索救援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并开发了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完成了战勤车辆、前突应急通信装备、抢险救援特种装备等配备,可以说,应急救援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周学文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3日 07 版)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