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蚊子“嗡”得有点早?莫慌,爱国卫生月有成效 本月中下旬对蚊“宣战”

2021年05月11日14:35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今年蚊子“嗡”得有点早?莫慌,爱国卫生月有成效 本月中下旬对蚊“宣战”

图说:工作人员在小区内安装蚊蝇诱捕笼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天气渐热,大街小巷除了越来越多的短袖、冰淇淋,有一位令人讨厌的“老朋友”也来报到了。近日来,不少市民发现申城已经出现了蚊子的踪影。大家忍不住嘀咕:“这小家伙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了点。”

情况真如大家所感受的那样吗?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冷培恩告诉记者,本市的成蚊监测从每年的4月开始,随着气温上升,雨水增多,蚊子的密度也在逐渐增加,6、7月达到全年的最高峰。从本市4月份起监测到的数据来看,和往年相比成蚊密度并没有特别变化,跟去年同期水平差不多。最近感觉到蚊子特别多,是因为这几天气温较高,热得如夏天,蚊子的出现也不足为奇了。

蚊子也狡猾

“在春末夏初就出现蚊子,肯定和温度相关。”中国科学院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介绍。蚊子的整个生命周期与其生理活动和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比较高时,蚊子发育就会比较快。在前一个冬天,大部分在户外的蚊子经不住严寒死了。但也不是“必死无疑”,有些“聪明”的蚊子在秋天“吃饱喝足”,找了个暖和的地儿好好“睡一觉”,待到惊蛰过后温度回升,又“满血复活”了。

“虽然户外温度比较低,但是诸如地下车库、电梯井、下水道等环境,温度在10℃上下,这个温度虽然对蚊子的活跃度有制约,但还是能让它活下去。”殷海生说。等到春暖花开,成蚊通过婚飞交配产卵,在气温略高的条件下,两三周“蚊二代”就出现了。

“今年冬天不是特别冷,在3月份就已经在积水中看到了蚊虫幼虫,这比往年来说的确有所提前。”冷培恩表示,“不过,由于申城在3-4月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月,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监测到的成蚊数量并不是很多。”

消灭蚊子先灭“家”

在上海,白纹伊蚊是最常见的蚊虫种类。它腿上有白斑,胸背有白线,俗称“花脚蚊子”。它是攻击人类的最凶猛蚊种之一, 被它叮咬后会很痒,蚊子包也比较大。这种蚊子整个白天的活性都比较高,不过,温度还是它的最大制约,偏高或偏低都会对它有影响。

今天起,申城迎来降温降雨,冷培恩说,蚊子的活动会有所“收敛”,但降雨过后,积水增多,又会导致蚊虫的孳生地增加。蚊子孳生离不开水,一切有水的地方都可能成为蚊子“窝”。小区里的积水区域、家里的鱼缸、花盆、花瓶等,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容易孳生蚊子。因此,防蚊灭蚊首先要消灭蚊子的孳生地。

据悉,5月中下旬,本市将启动夏秋季蚊虫专项控制行动,对本市的垃圾厢房、小区幼儿园、社区活动场所、人口居住密集的老旧小区、农(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公共环境,以及疾控部门监测超标的公共场所,开展集中消杀控制。同时走家入户进社区,发放倡议书和个人科学防蚊知识宣传等,结合卫生大扫除工作,全面减少蚊虫适宜孳生环境。

蚊子“无差别攻击”

蚊子“上线”,总有人抱怨:为啥偏偏爱叮我。网上也流传着“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事实又是怎样?殷海生解释,蚊子爱叮什么人,与血型、性别等并无直接联系。大多数情况下,蚊子是“无差别攻击”的。“有些爱出汗、呼吸沉重的人,这些人可能向蚊子发出的‘信号’更强。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汗液中的乳酸等化学物质在空气中挥发,能让蚊子更准确的‘定位’,然后‘下嘴’。”

个人蚊虫防护有什么要点呢?记者从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获悉,可归纳为“三二一”:“三”是通过“三清”,清杂物、清积水、清托盘,把蚊虫一网打尽;“二”是运用“二法”,即纱门、纱窗、蚊帐等物理方法和蚊香、气雾剂等化学方法,防蚊灭蚊双管齐下;“一”是学会“一招”,在户外蚊子较多的地方活动时“防”字为上,穿浅色长袖长裤,外露皮肤及袖口、裤脚、衣领等处喷涂驱蚊剂。如果去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旅行,一定要提高防病意识,预防蚊虫叮咬。一旦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外出旅行史。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