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京时间”永驻太空

张保淑 

2021年05月10日10: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居月诸、斗转星移,苍茫寂寥、横无际涯。星辰大海因微小如尘的地球扁舟而多姿多彩,地球扁舟因花鸟鱼虫特别是人类的生息繁衍而生机盎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人登台旷望已是不忍沾襟,今人从万仞太空俯视这颗蓝色星球,心头油然而生的是怎样的况味呢?

“飞天”是古老的东方梦想,但是长久以来,它只能流传于神秘的传说里,描绘在岩洞的壁画上,雕刻在苍穹仰望者的心头。直到新世纪,“飞天”才真正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从壁画中翩然跃上九霄。

2003年10月,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完成了21小时23分的环绕地球飞行,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空前的壮举,由此拉开了中国载人太空飞行的序幕。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随着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北京时间”的计时方式首次伴国人一起进入太空,在高速太空运转中,杨利伟在短短20多个小时间,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迎来14次太阳的升起与落下。

在奇妙梦幻的太空之旅中,中国航天员正是凭借“北京时间”计时方式,感知时光的流逝、光影的变幻,并与地球家园这端的祖国母亲时刻紧紧相连,如影随形。“北京时间”折射中国人的时空观,“北京时间”进入太空后,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步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成为国人心中含义深刻的意象之一,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从此之后,海外游子再提起“北京时间”,除了会想到故园的黎明或日落,可能还会用手骄傲地指向苍穹。“北京时间”进入太空也昭示人们,中国人的身影到哪里,“北京时间”就会跟随到哪里,无论是在星辰大海,还是在海角天涯。

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开启的“北京时间”在茁壮“成长”。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入轨,两位航天员组成的乘组在太空开始了为期5天的太空之旅。苍茫太空中,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以“北京时间”为坐标安排作息。比如,发射当日中午11时10分许,他们开始午餐。他们与地面上国人不同的可能是工作节奏,为充分利用宝贵的太空“北京时间”,两人以超强的毅力和体力连续加班加点,分工合作、按部就班开展既定的各种空间操作,包括科学实验和飞船姿态调整控制等。2008年9月发射的神舟七号实现新的突破,在为期3天的太空“北京时间”中,3名航天员完成了包括出舱活动、伴飞卫星试验、卫星数据中继试验在内的系列任务。太空“北京时间”的高效率让人赞叹。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实现了太空“北京时间”的连续跃升。在时间长度方面,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九号在轨运行13天,神舟十号则把太空“北京时间”提升至15天,神舟十一号则大幅提升至33天。在内容方面,前两段太空“北京时间”见证了中国女性的风采,刘洋、王亚平两位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通过直播画面进入千家万户,为太空“北京时间”平添了亮丽的色彩,成为国人美好的集体记忆。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发现与之前的太空“北京时间”相比,航天员在这此期间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时,繁忙中透着几分洒脱、舒适和惬意。比如,刘洋在锻炼期间骑起太空“自行车”;景海鹏拿起吸管品起太空茶。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举世瞩目,其目标指向也早已众所周知,那就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在笔者看来,上述科学严谨、颇具专业色彩的表述还可以补充上一个更温馨、更简洁明了的注脚,那就是让“北京时间”在太空从以小时计算、天计算、月计算,延伸至以年计算,直至永驻太空。

2021年4月29日11时是太空“北京时间”升华的标志性时刻,随着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它向着永驻太空的宏伟蓝图大步挺进。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航天数十年蓄积的能量将集中绚丽绽放,以令人目不暇接的十连射,在太空铸就“中国制造”新的经典之作——天宫空间站。“北京时间”将骄傲地在“天宫”开启新纪元并迈向更辉煌的未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5月10日 第 09 版)

(责编:沐一帆、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