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如何跨学段融合
近日,以“融合教育·系统育人”为主题的“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教育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重庆部分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分享了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的教育创新理念,探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融合教育实践成果跨学校、跨区域交流推广。30多所高校的代表还与重庆八中签订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合作协议书,并共同成立了中学与大学融合育人协作体。
为什么要推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跨学段融合?到底能不能融合?应该怎样融合?专家学者结合各自所在学校的实践进行了交流探讨。
为什么要跨学段融合
“2014年以来多个中央文件和教育部文件,以及正在推进的‘新高考’,都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从课程、教材、教学、综合素质评价、高考与录取等方面,促进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教授认为,“新高考”总体上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新的“高考指挥棒”,使中学与大学的跨学段融合成为必需和必然。
“在人才培养链条上,本科教育下接高中教育、上连研究生培养,通过跨学段融合做好衔接教育、贯通培养,能够让中学教育为大学教育更好地铺路奠基。”复旦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朱晓超说,“新高考”不仅仅是考试本身的变化,还显著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将大学的培养理念前置到高中,既有利于高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又能让中学和大学都更好地了解、理解对方,促进课程改革、激发教学改革。
怎样通过中学人才供给和大学人才需求更好的匹配,实现教育的系统性延续,既是中学和大学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教育综合改革关注的重点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据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乃庆介绍,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和大学有机衔接。在2014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要求基本建成中小学和高校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目标和要求提出来了,但是真正积极有效的探索还不多。”宋乃庆说。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裴娣娜认为,跨学段融合教育是体现创新发展的高品质教育,通过融合教育构建多元融合的育人体系,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所中学,我们推进跨学段融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开辟一条与既有人才培养通道衔接互补的新通道,提供多层多类的培养路径,让不同天赋、特长、兴趣和志向的同学各得其所、各展其长。”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说。
能不能实现跨学段融合
“教育应该是能够互通并且积极互动的,中学与大学的跨学段融合是在重新发现教育,重新定义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认为,中学与大学的育人体系是能够贯通并且不应该被割裂开的,“无论课程、教学,还是管理、制度的革新,中学和大学都应该有效对接”。
重庆八中从2008年开始探索“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的教育创新,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项目共振、价值共生”的实施机制,构建了以“三层六元”融合课程为实施载体的融合育人体系。据周迎春介绍,“三层六元”融合课程指基础涵养、个性发展、领军人才培育等三个层次的六类课程,不仅选修的学生“走班”,还要请大学教师来中学课堂“走教”,努力实现中学与大学在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很多知名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和中学的跨阶段融合。据秦春华介绍,北京大学从2013年起为部分中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2019年又启动“扬帆启航”教师培训计划,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大学相关专业对学生素质的需求。通过改变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实现中学和大学的无缝衔接。
复旦大学按照“一校一模式”与合作高中共同推进跨学段融合,给不同的中学定制不同的“菜单”,有的是微课为主辅以讲座,有的是导师制辅以讲座、微课和学术见习,每一个模块都非常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参加研究型学习。复旦大学的“博学堂讲座”已经在中学举行了600多场,今年又开设了周末先修课堂。据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木生介绍,同济大学已与11个省份的31所高中开展跨学段融合,学校23个学院参与的“苗圃计划”包括一个实验室、一个实践基地、一个品牌学科活动等“7个一”的具体内容,“贯穿的都是融入融合的理念”。
怎样才能更好地跨学段融合
人才培养是一场接力赛,中学和大学如何交好人才培养的接力棒?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认为,要实现跨学段融合,中学与大学就要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四个方面保持内在一致性。课程的重点目标应该是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应该根据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要求进行优化,使其与目标契合,同时满足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裴娣娜认为,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基于课程改革制度创新的学生发展指导,是当前推进跨学段融合的三个重点。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认为,研讨会期间成立的中学与大学融合育人协作体以及30多所高校与重庆八中签订的跨学段融合育人合作协议,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搭建了一个相互借鉴、系统衔接的平台,有利于融合教育实践成果跨区域多校间的交流推广。按照协议,重庆八中将继续推进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育人体系实践与探索,落实优化“三层六元”跨学段融合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方式,丰富完善“分类分层”的发展评价方法。各合作高校则将在学科专业、先修课程、设备设施、场馆场地等方面与重庆八中一起落实“资源共享、课程共建、项目共振、价值共生”的融合教育机制,促进中学与大学育人目标和方式深度融合。(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