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五一”体验,呼唤“高质量供给”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巨云鹏

2021年05月03日08:1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这个“五一”,比想象中还要热闹。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1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总量5826.71万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119.2%。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882.6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创下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一周前,网上讨论“五一调休”,有人说,“凑”出来的长假,“毁掉”两个周末,似乎得不偿失。但假期真的到来,哪怕堵车、排队,人们仍以饱满的热情出行,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小长假的魅力凸显。

除了旅游,消费是关键词。劳动节当天,“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组织的高规格消费促进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道主上海更以“五五购物节”为要,聚焦首发、品牌、夜间等三大经济,新型、大宗、进口商品、餐饮、服务、信息等六大消费及长三角一体化,推出十大主题板块系列活动。购物节开幕两小时,上海地区消费支付额突破20亿元,消费热情井喷。

在旅游、购物“双向发力”同时,节日出行体验再成网上热点话题。各大景区“人潮汹涌”成了“标配”;高速路上,堵车已是必然体验,就餐难、住宿难、如厕难……“幸福的烦恼”一如往年。

《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五五购物节”消费旺盛

在新冠肺炎仍全球肆虐的当下,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无疑相当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就“五一”出行和消费体验看,“高质量供给”仍有不小提升空间。首当其冲的就是节前引发热议的“调休”。“吐槽”背后,是人们对假期的期待。假期安排能否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大规模人员聚集能否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假期的制度设计,能否给予人们更多自由出行的空间?如何从根本上缓解“长假”出行压力——相关挑战仍然严峻。

而在旅游和消费产品上,传统景点、旅游线路趋同,热门区域人满为患。游客不方便,旅游从业者的思路也该有所开拓,“吃住行游购娱”的“爆发性”“报复性”消费频现,当下看是考验,但向未来展望,则是整个行业更加充分的发展机遇。“创新驱动”,创设更多元、更高品质的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将是一场可以预见的市场比拼。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人口位移和消费冲动,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5月1日,京广高铁停运数小时,原因是河北定州市境内因大风天气吹起了覆盖植物用的地膜,致接高铁触网故障,京广高铁动车大面积晚点。在北京西站,数以万计的旅客因等候事发车辆聚集车站内外,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了筹备已久的旅行计划。这也引发人们对应急管理的讨论,对于车站运营来说,突发状况面前,是否有相关预案,是否能快速反应、引导人流?对相关部门来说,也是必答题。

地膜与高铁线路的一次“偶遇”,后果竟如此严重,这未免令人惊讶。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交通安全的关注、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应当更为系统,考虑的更加周全。事实上,此类事故并非太过罕见,专业领域早有提示——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就提到,对铁路线路两侧的塑料大棚、彩钢棚、广告牌、防尘网等轻质物体,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采取加固防护措施,并对散落的塑料薄膜、锡箔纸、彩钢瓦、铁皮等材料及时清理,防止大风天气条件下危及铁路安全。

中国的发展奇迹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飞速上扬。于是,人们对市场供应、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愈发多元,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产品,也需要有关部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安全、秩序上工作更实、更细,如此方能实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每一次节日,都是一次提醒,也是一次检验。高质量供给,不会一蹴而就,可也绝不能原地踏步……

(责编:王文娟、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