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麋鹿野放栖息地 总面积21万多平方米

2021年04月26日17:00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崇明北部新村乡建麋鹿野放栖息地 总面积21万多平方米

  经过30多年努力,曾在中国本土灭绝的麋鹿数量慢慢恢复,上海还将在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等方面进行探索。市绿化市容局日前透露,崇明区正建立一个麋鹿栖息地,目前一个由4只麋鹿(1公3母)组成的小家庭已安置在栖息地。

  新家有5个功能区

  栖息地位于崇明岛北部新村乡,现为农田和林地,总面积21万多平方米,计划将栖息地划分为麋鹿栖息区、麋田(轮牧)区、隔离区、水源涵养区、科普宣教区5个功能区。栖息地不仅为麋鹿种群提供日常活动及检查、防疫和治疗场所,还可供市民了解湿地、麋鹿等科普知识。

  3月30日,在上海动物园、上海市林业总站、新村乡政府和项目施工方共同努力下,两只健康状况良好的母麋鹿经过严格体检和驱虫后,顺利从上海动物园搬迁至崇明新村乡的新家。去年底,已有一对麋鹿夫妇先抵达新家,将尝试与新来的两只母麋鹿组成一个家庭。

  麋鹿曾在本土灭绝

  麋鹿,因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被称为“四不像”。

  麋鹿隶属于偶蹄目鹿科麋鹿属,该属仅有麋鹿一种,在生物学上具有特殊意义。麋鹿曾有5个种群:双叉种、蓝田种、晋南种、台湾种和达氏种。前4个种群已经灭绝,现存仅剩达氏种。

  上海动物园专家表示,麋鹿是鹿科动物中尾巴最长的种类,尾长一般超过40厘米,可达75厘米。它们每年还会“变装”:夏天的毛是赤褐色,冬天会换成灰棕色。麋鹿最大特点是它的角,形状特殊且最长可达80厘米。

  麋鹿起源于中国中东部的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或沼泽,出现时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与人类出现的时间相当。种群数量最大时,在我国多地都有分布,北到京津冀,南到海南岛。后来,由于栖息地丧失与捕猎猖獗,麋鹿数量锐减,直至野外种群消失。清朝时,中国境内最后一群麋鹿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1900年,这最后一群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仅有少数一部分被运往欧洲。至此,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

  19世纪末,饲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中的18只麋鹿被悉数买下,放养在英国乌邦寺庄园内。1985年至1986年,中英两国合作开展麋鹿重新引进项目,引入麋鹿77只。截至去年底,中国麋鹿数量已超过8000只,野生麋鹿达2855只。江苏盐城还建有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何上海要尝试麋鹿极小种群的恢复与野放?市林业总站专家表示,根据史料和化石研究,野生麋鹿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上海曾是野生麋鹿的乐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是想让乡土动物回归。

  至于为何选择崇明新村乡,专家表示,除了生境相对符合麋鹿的要求,也有文化传承等方面考量。文献资料显示,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关系密切,原始稻田是利用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播种。有一种说法:这就是麋鹿的“麋”在“鹿”下加“米”的原因。

  “无论是栖息地建设还是相关研究,都才刚开始,要慢慢摸索。”市林业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谈麋鹿在上海的大规模野放还为时尚早,先要让麋鹿逐渐习惯崇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责编:严远、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