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4月19日电 他们或在社区驻点“接诊”,或走街串巷上门“问诊”。在上海,如今活跃着一支又一支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他们服务的对象都是七老八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志愿者们用心倾听、用心交流,成为社会里必不可少的点点星光。
家住彭浦新村的关老伯已90岁高龄,是一位长期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师蒋琦在居委干部陪同下入户访视。咨询师了解到,老人退休前长期专注于工作,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了晚年就产生了各种不适应和失落感,进而造成了抑郁。
虽然近年来彭浦新村街道在养老服务、老年医疗、老年人权益维护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但社区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仍面临着较大压力,老年人在得到社会物质援助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心理和精神关注。
受彭浦新村街道委托,心达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社近年来先后承接了“彭浦新村街道社区老年人心理需求调研及服务项目”“彭浦新村街道社区老年人心理支持网格化建设项目”等心理服务项目。
陈建萍是这个服务社的负责人,也是一群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头儿”。她介绍,过去的两年里,他们已累计在彭浦新村开展社区心理咨询近500次,为老年人开展了24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对3500名老年人开展了心理健康需求调研,通过上门或接待等方式为8000多人次的老人进行过心理援助,还配合居委会做过20多次社区老年居民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矛盾调处,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和老人的身心健康。
有着心理学科班背景的王琛,虽多年从事企业高管,但从未放下用心理学知识服务他人的心愿。每周她会抽出至少半天时间去社区,义务为老人们做心理援助与辅导。
平时身穿城管制服,业余时间加入了心达服务社,陆安丽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热心的社区志愿者,5年前考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就一心扎进了为老人做心理援助的工作中。她说:“给老人做心理援助,不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搭进自己的情感。我服务的诸阿姨,知道我星期三下午2点钟会上门,她会早早地从四楼跑下来,守在小区门口,一直朝我来的方向张望。等我进了家门,她又会为我倒上茶水。为了不让老人这般劳心费力,后来我索性不打招呼地提早上门。在诸阿姨的心里,或许我已经成了她的亲人,她需要我做的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听她的诉说,跟我商讨一些她疑惑的事情,完了后她就会流露出相当满足的神情。”
陈建萍说:“我们现在已吸纳了40多名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注册志愿者,他们中有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有教师、有医生等。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不断地加深,如何舒缓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心理行为偏差等问题,已经成为上海社区服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