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由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区域协作工作组、上海医学会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区域检验中心工作组、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检验与健康专委会(筹)联合主办的“《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上海召开。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推进医联体建设、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新一轮医改的主攻方向,也是缓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作为分级诊疗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发展迅速。
为了给今后更多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建设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模式与经验,促进检验中心的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及高效率发展,由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牵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第一本区域医学检验主题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与管理》应运而生。
本书全面总结了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建设模式与经验,梳理了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组织架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自动化建设、临床沟通、检验项目设置、质量管理、能力认可等。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区域诊疗水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中,分级诊疗均被列为卫生健康工作部署的重点。分级诊疗旨在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的目标是实现50%的患者在15分钟内在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得到小病治疗;40%的患者在50公里内的市县专科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进行大病治疗;10%的疑难杂症患者由以三甲医院为基础的国家医学中心提供治疗方案,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本书主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关明主任指出:“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实现诊疗服务的同质化和结果互认,同时保障实验室检验质量,进而完善医疗服务结构体系、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这也是推进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的目标。”
本书主编、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侯彦强主任在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和管理方面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早在2011年,松江区就依托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成立了上海市松江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探索了一条全国知名的“松江模式”。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模式,大大增加了医学检验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侯彦强主任分享道:“松江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运行十多年来,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检查、区域内解决检验结果互认、助推分级诊疗等方面成效显著。不仅使得辖区百姓在基层医院即可享受大医院同等质量的检验服务,争取了最佳治疗时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实验室软硬件双升级助力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发展
检验能力和检验质量是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实验室自动化、精益化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以松江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为例,通过升级实验室硬件配置,引入罗氏诊断CCM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配合e8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免疫检测速度实现36%的提升,在样本量大量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检测时间和效率的大幅度优化。
随着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辐射范围逐渐扩大,除了确保实验室检测的质量和效率以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也是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的重要方面。对此,本书主编、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孙杰主任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由于医疗物品的特殊性,物流储存运输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保障样本运输途中的安全性,同时,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更应重视沟通与协调,增进团队合作,达成质量共识。”
此外,本书主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检验科龚倩主任从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组织与运行、设计要求与安全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经验,她指出:“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组织形式应该更贴近用户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结构。中心实验室应具备现代化实验室的设计,并预留未来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各地特色的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新模式,逐渐发展出几种主要的代表模式,包括:行政区划型——依托区域内大型综合医院检验科建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如上海松江模式;集团共享型——区域内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单位的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如深圳罗湖模式;互助联合型——建立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医联体运营模式,如华西模式;第三方综合型医检服务——独立医学实验室直接加入医联体作为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如金域模式等。
作为全球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导者,罗氏诊断始终致力于为各级医疗机构量身定制更高效的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积极支持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推进分级诊疗的落地贡献力量,以造福更多中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