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医学技术券商“样板间”落户杨浦,儿科成果可“上市交易”

2021年04月07日13:36  
 

新华医院儿科医生吴晔明有项引以为豪的发明——一款可用于救治新生儿畸形的“腹裂袋”。这个小小的“救命袋”,可以将腹裂新生儿从死亡率74.69%变为生存率94.1%。

然而,当初这项发明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生产厂家,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搁浅了近十年。近日,首个在医学技术领域搭建的服务交易平台——上海国际儿科医学技术交易服务平台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将有望改善临床和市场间信息不对称的“尴尬”。

链接长三角,服务全中国

记者从2021年杨浦区建设“科创中国”试点现场推进会上获悉,杨浦区正加速建设以技术交易为核心的科技经济融合“样板间”。什么是科技经济融合“样板间”?简单来说,今后儿科类科研成果如果需要转化,就可以通过新华医院这个“券商”平台,在上海技术交易所“上市交易”。

据悉,技术券商“样板间”建设工作由杨浦区和上海技术交易所共同推进,围绕成果端形成技术交易全链条式服务,梳理形成技术券商标准服务产品包;依托国家级、市级学会专家资源,共建成果评估专家智库,组建技术券商专家顾问团;推进与中国标准化协会的合作,共建技术券商平台管理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杨浦区以需求为导向,立足上海、链接长三角、服务全国,打造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此前,杨浦区已与上海海洋大学建成生物科技领域技术券商“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与复旦大学建成技术券商“上海国际信息工程与应用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与同济大学建成技术券商“上海国际智能设计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新华医院是继上海海洋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后的第4个技术券商“样板间”。作为首个在医学技术领域搭建的服务交易平台,上海国际儿科医学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将围绕儿科医学技术交易服务集群体系,开展成果挖掘、集聚、筛选(评估)、运营、交易(转化)等科技类公共服务,助力长三角儿科医疗相关企业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让“好点子”,加速成为“好产品”

作为新生儿腹裂袋的发明者,新华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吴晔明对临床与市场的“对接难”深有感触。腹裂,是新生儿高危的先天性畸形之一,虽发病率不高,但在我国围产期死亡率高达74.69%,而美国的这一数据仅为8.7%。

上世纪90年代,吴晔明在美国访学时发现,他们使用专用保护袋将腹裂患儿外露的肠道暂时保护在袋内,随着自然生长发育,外露的肠道会逐步回缩至腹内。而当时国内,医生大多借用其他医用袋将外露部分套起来,并在麻醉状态下将袋子缝合在肚子上,孩子受创伤较大。

回国后,吴晔明开始自己设计适合的专用保护袋:袋口可自由挤压,能轻松进入腹裂患儿体内又不易脱落,省去缝合和麻醉之苦;同时,增加监测管道,医护人员可随时抽取监测保护袋内细菌情况等,增加肠道保护的安全系数;由于操作便捷,一部分患儿在新生儿监护室即可由护士操作完成。

这项设计得到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科研项目支持,也获得了发明专利。可是,腹裂发病率不高,研发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不少厂家望而却步。当时只有一家公司生产了300个临床试验样品,给吴晔明用作科研。

但在项目实施期间,新华医院儿外科腹裂患儿生存率提高94.1%,全国各地的儿外科医生都想获取这个“腹裂袋”。由于没有产品注册证,无法在医疗机构临床上正式推广使用。直到上海开始实施《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 这一“救命袋”成为进入优先审批“绿色通道”的首例产品,得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医生很多发明是出于临床的迫切需要做出来的,但它不一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商家要看的是市场有多大,投入产出是否划算,正是双方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临床上一些发明难以快速转化。”吴晔明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自己不愿放弃救治这些孩子的机会。

新华医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医院完成了儿外科团队的“新生儿腹裂袋”研制与转化、感染科团队适用于儿童的新冠病毒抗体成果转化,以及儿心脏中心推进的智能听诊器研发等项目,为患儿及企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此次承建运营的儿科医学技术交易平台将对标国际,立足国际儿科领域的最新技术,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及转化,也将在儿科医学相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为专家高端智库建设提供积极支撑和有力保障。”

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探索推广技术券商“样板间”模式,是杨浦区“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优势,融合科协学会资源,探索建立以价值发现为核心的“技术券商”全链条服务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技术券商的核心价值。

(来源:上海杨浦)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