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慎终追远,汲取前行的力量

2021年04月05日08:2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就地过年”的春节过后,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首个清明节显得尤为珍贵,人们跨过山海,以各种形式追忆先人、寄托哀思。

民政部数据显示,4月3日,全国各地开放的3.2万余个现场祭扫服务的殡葬服务机构,接待祭扫群众约1933万人次。同时,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开通网络祭扫平台1894个,登录网络祭扫的群众约185万人次。到了清明的“正日子”,祭扫的人数更会直线上升。

踏青、郊游、赏花……缅怀故人的同时,人们也在这个时节体味天朗气清、草木繁茂的春天之美。长三角迎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游客们于山水田野间自由驰骋,放飞生命。

致哀逝者与享受生活,两种看似冲突的情感体验在此时奇妙相逢,也带给人遐想:我们在缅怀故人的时候在缅怀什么?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早有哲人指出,非也,中国人有信仰,信仰的是祖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祭祀与战争——国人如此郑重其事慎终追远,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眷恋,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生命教育与文化洗礼。惦念故人的感伤,草长莺飞的欢愉,让人体味生命之重、时光之珍。清明的爱与哀愁,承载着中华民族赖以存续、历千年而神魂不散的思想、文化、历史和情感信息。这样的文化遗响,不绝如缕,坚韧如丝。

其间最沉重的遗响,便是对先烈的尊重和祭扫。清明前夕,全国首个消防主题烈士纪念园在上海落成,高低不一的42根石柱默默矗立园中,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消防的42位烈士。人们缓缓在园中走过,为消防英烈献上鲜花,致敬他们为城市平安所作的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吟咏过屈原的《国殇》,追祭抗战先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烈士的勇武刚强,历两千余年而生生不息。而今,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缅怀先烈的意义尤为深刻——只要我们仍记得,烈士及其精神,就并未死去;曾照亮来路的烛火,仍将烛照未来。热播历史剧《觉醒年代》,数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选择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镣铐、锁链、血污、酷刑,挡不住他们对真理的追求,最终昂首为理想献身。在中共一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武刚强,留得烈骨满山香,铸就你我的岁月静好。

“那些为国为民付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他们也是父亲的儿子,姐妹的兄弟,老师的学生,他们本可以选择平顺的人生”,网友的话道出了先烈故事让当代青年动容的原因。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一批批仁人志士将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缅怀过去,是为了滋培后人德泽。从斯人已逝中体会精神永存,在崇高的心灵体验中,让人知道应该选择哪种道路、担当哪种事业、向往哪种生活。而当今的国之大事之一,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央明确要求,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首先是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在上海,为群众办实事成为不少基层党组织重头戏。浦东新区高行镇,居民区非机动车充电桩、卫生服务站修缮、市民学校修缮、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等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开工推进;嘉定区以“一村居一表”的形式,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形成370多个“开门第一事”实事项目;青浦区各级党组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围绕加装电梯、增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安防项目建设、“口袋公园”建设,期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先烈们终结了华夏板荡,开启了而今的盛世辉煌。清明时节,最能告慰先烈的是,这一代国人不辱使命,奋力终结困扰中国数千年的贫困难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仍有很大的空间,也将会“一直在路上”。

听风听雨过清明。和风细雨,是先烈的叮咛;疾风苦雨,是先人的提醒: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挑战和困难还在前头……有“他们”的加持,我们就拥有源源不竭的前行力量。

先烈死得光荣,中国才能生得伟大。

(责编:邬迪、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