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2020年以来,按照中央、市委、区委部署,徐汇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本质高度契合,均重点聚焦于怎样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如何发挥好文明实践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的优势,打通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力“邻里汇工程”引领下的高效能治理,需要我们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探索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双向提升”建设路径,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注重思想“引”,推动理论深入人心。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徐汇区坚持强化思想引领,将宣传新思想、新政策与社会治理成果、群众身边变化相结合,坚定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与信心,激发市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投身基层治理的不竭动力。
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汇聚领导干部、理论专家和社区百姓三种力量,组建千名“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组织集体备课,提升宣讲能力。持续举办“汇讲坛”,受益面达千万人次,获评“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特色项目”;区“光启晚晴”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大队深入社区、学校、工地等开设理论讲座,被授予“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结合“四史”教育,区中心联手市委党校,推出“新思汇——群众身边的理论大课堂”,学习强国等平台累计百余万音视频阅读量,不断增强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13个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组建了“天平街道汇新知讲师团”“健康枫林理论宣讲团”“斜土街道先锋讲师团”“华泾镇泾彩后浪讲师团”等23支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分队。“理论宣讲轻骑兵”们以红色行走、情景课堂、百姓话百姓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宣传党的理论、讲好党的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城市思想文化阵地。
二、注重服务“实”,提升群众归属认同。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升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能力,本质上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在实践中,立足市民需求,持续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初步形成民呼我应的“点单式”志愿服务。
强化精准服务群众。区中心坚持条块联动,推动条线部门资源下沉,区委宣传部、老干部局、市场监管局以及工青妇、红十字会等部门牵头成立15支区特色志愿服务队,同步成立128支志愿服务分队,面向群众开展文明实践。同时,区中心按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求,以“1+N”模式全面对接“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推出“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平台”,融合了全区阵地发布、动态展示、课程点播等功能,并研发“志愿汇”供需对接功能,推进“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五单式服务群众流程和“孵化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五步骤项目管理流程为核心功能的全闭环管理。平台推出半年多来,已完成全闭环服务群众流程5000余次,在市级平台上累计发布供给单1698条、需求单1460条、完成供需对接单2287条,服务受益面达20万余人次,努力构建从“指尖到身边”的文明实践新生态。
强化有效服务群众。13个街镇分中心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优秀基层干部、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社区能人作用,组建了126支街镇特色志愿服务队、414支居民区志愿服务队,新增文明实践志愿者5万余人,目前“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登记志愿者逾30万名,占常住人口的28.2%,推出了新华社发文点赞的天平“宝怡乐”志愿服务团、中国文明网发文点赞的徐家汇乐山“七彩志愿大篷车”等品牌项目111个,涌现了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9个。长桥街道“清和星期二”文明实践市集已初步形成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带动力,从最初的社区“达人”和热心人士定期下居民区“设摊”,逐步发展到只要有志愿服务意愿和能力的所有居民都可以在文明实践市集上“练摊”,志愿品牌项目已达20多个,努力实现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在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三、注重价值“融”,激发群众主体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社会文明、城市文明角度出发,注重结合融入价值,动员市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突出典型引领。区中心先后培育全国道德模范提名3名,荣登中国好人榜16名,入选全国文明单位9家、全国文明校园1家、全国文明家庭2家,获评上海市精神文明好人好事2名、提名奖9名等,持续推进“跟着最美人物做志愿”主题实践活动,区总工会联手田林分中心推出全市第一张“跟着劳模做志愿服务清单”,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培育社区文化。积极倡导以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动员市民群众参与文明践行、弘扬时代新风、推动移风易俗,形成守望相助、彼此关怀的社区文化。如徐家汇乐山片区、凌云街道417街区、漕河泾街道华富街区、湖南街道新乐路片区等,以“硬治理”空间重塑为先行,以社区文化培育为重点,通过社区能人、志愿者骨干引领自治共治新风尚,引导居民迈出“小家”、走进“大家”,激发片区治理内生活力。
推进修身实践。2020年围绕疫情防控、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庆新民俗、厉行节约、第三届进博会等重点工作,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组织开展3000多场文明实践活动,动员志愿者约50万人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服务、人人受益的生动局面。深入挖掘区域人文资源,全面引导市民修身立德,精心打造18条人文修身行走路线,建成市、区级“市民修身行动”基层示范点40家,构筑充满人文气息的终身学习链。在全市率先打造“滨江文明示范带”,目前滨江地区建有4家市志愿者服务基地、2家市志愿服务实训基地、6家区志愿者服务基地,推出集党群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为一体的20个连锁公共服务站点“水岸汇”,形成“艺术+生态+服务”相融合的滨水公共服务体系。
四、注重资源“汇”,充分凝聚各方共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要依靠体制内力量,更需要发动体制外、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文明实践工作中,画好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同心圆。
延伸文明实践触角。在构建区、街镇、居民区“1+13+306”纵向贯通的阵地网络基础上,徐汇区提出“百个文明实践基地、千个文明实践点、万个文明实践楼道”横向到边的阵地网络建设目标,试点工作以来,区中心联手29个条线部门、各街镇分中心,依托区域化党建资源,建立区文明实践基地、街镇特色文明实践点近百个,发动区域党建资源、条线资源、社会资源、社区资源有机融入社会治理。天平街道汇聚宋庆龄故居、中科院脑科学创新中心等文明实践点以及文明单位、社区规划师、专家团队、代表委员、沿街商铺等各方力量,共同策划“梧桐?名家汇”“科普市集”等文明实践活动,在激发居民共鸣中实现情感认同;同时,共同推动高安路一路一弄、伊丽包子铺、垃圾厢房等改造项目,以精细化治理提升风貌区的街区温度。
推动多方议事协商。有效凝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践,引导老百姓在电梯加装、城市微更新、美丽家园建设等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充分讨论、表达需求、共同决策。如针对盛华景苑“群租顽疾”,华泾镇以跨壁垒、跨条线形式组建联合工作组,在居民区文明实践站成立“盛心汇”议事协商小组,建立起政府、居委、区域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以“疏堵”治群租,让“无序”违法群租变“有序”合规租房,居民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开展家门口德育教育。提出“文明实践赋能未成年人”工作思路,区中心联手区教育、文旅等,打造“未成年人励志地图”,汇聚8万多名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区中心与龙华烈士陵园联手打造“致敬英雄”、天平分中心与上海社科院联手打造“天平德育圈”、长桥分中心与30所学校少年宫联手打造“清和育人”等德育教育课程,丰富未成年人“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