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杭州湾畔的上海金山水库村,正在破茧成蝶。昨天,金山漕泾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正式开工,意味着漕泾郊野公园先行区建设接近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完工后,上海又将增加一处具有江南水韵的郊野公园。
大都市中的理想乡村究竟什么样?漕泾郊野公园将提供新的路径探索。
全域规划塑形村庄格局
水库村靠海,颇有“大隐”于上海大都市的感觉。由于长期被河道包围,水库村交通不便,相对偏僻、闭塞,加上村庄倚重农业,工业匮乏,过去长期顶着“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我们住在水库里”,一句自嘲道出村民的心酸。
远离都市、水系众多,这一曾被当地人视作发展掣肘的特殊风貌,如今成为村庄蝶变的核心资源。记者从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了解到,保存完好的海派文化和江南特色资源,正成为水库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水库村所在的漕泾镇正在打造市级全镇域郊野公园,作为核心区,水库村被纳入郊野公园整体规划中。
江南水乡,水元素是一大亮点。水库村水面积占地近40%,19条河流纵横密布,水质清澈,70余座岛圩点缀其中,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河”的风貌。与此同时,6000年古海岸线遗址让村庄显得底蕴厚重。结合这一特色,规划师为村庄量身打造了一套乡村规划,以“水+园”“水+岛”“水+村”为空间格局,把村庄分为北、中、南三大片区。每个片区里都植入产业功能,达到三产融合,包括亲子休闲、理想乡居、慢活养生、高端度假、文化体验、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和产业展示等。
找到特色长效发展路径
乡村规划不是做漂亮的风景、造几座漂亮的房子,或是号召村民做农家乐和民宿。“上海的乡村振兴应当考虑长远,作为大都市的稀缺资源,要找到特色长效的发展路径。”规划团队负责人、同济大学建规学院教授彭震伟说。
以水库村为例,产业、文旅、生态等资源正加快导入。产业方面,水库村的水产养殖和蔬果种植很有优势。整合农业和旅游资源,水库村生态乌鳢提质蓄养;循环水生态养殖项目成功申报市级重点现代农业项目,已投产使用;由水库小学改造的军旅文化体验营已开营;太和水水草种植基地已投入使用;水漾田西甜瓜生产基地已完成申报,正在办理前期手续;酷岛造梦营已开业。一系列新项目紧随其后,正在进行方案设计。
农村发展,过去以城镇化的方式进行,新一轮乡村振兴更关注农民利益。水库村搞乡村振兴,村民觉得不受益,一开始并不支持。在排摸集中居住点时,规划师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了村民,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库村还在试点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并以“保底收益+年度分红”的模式实现农民财产性增收,将农民变成股民,就近吸收当地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以及后期运维,增加工资性收入。
一系列“暖心”举措,让村民从怀疑转向支持。目前农民集中居住已正式完成签约102户。其中,农民集中居住点一期42户已完工,38户农户已入住。核心区车行、慢行及水上游线已形成;以沈家宅12户农房为试点实施的房屋更新改造已全部完工;村民驿站、村民中心改造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水库村在全镇率先实现了自然村落全村域干湿垃圾分类。
如今的水库村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改建的青年之家,引进了沪上知名艺术家驻村开展墙绘和田园艺术装置创作,打造出了水库水小酷精灵、Socool等文创品牌。
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切入
“漕泾郊野公园是上海市2035规划划定的全市30座郊野公园之一,也是继首批7座试点郊野公园开园后,新一批启动建设的郊野公园。”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介绍。目前开工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围绕田、水、路、林、村五大要素,在功能和形态上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整理、宅基地归并和生态修复等多种类型手段,发挥上海郊野地区生产、生态、生活等多重功能。
漕泾郊野公园所在的水库村拥有上海第一批乡村规划师团队。从全国来看,过去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因为规划不接地气而难以落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彭震伟带领团队全程参与规划编制与项目设计,提供咨询服务,成为专家与村民间的桥梁,还培养出了村民规划师。村里试点的一个“微田园”项目,牵头人就是本地青年张丹,他之前从事景观设计,现在立志回来做一名乡村设计师。
和以往不同,在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中,规划占主导地位。从顶层设计切入,不仅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而且在资金等要素配置上更加有的放矢。比如,为了让项目精准落地,相关部门统筹整合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土地整治等各类项目,包含财政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及信贷资金多种类型资金来源,实现“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土地整治将进一步探索全域全要素规划整合、项目集合、资金聚合、时序衔接,促进自然资源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十四五”期间上海大都市乡村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