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块错落有致的屏幕在舞台上,好像被拆解的钢琴琴键。当钢琴家俞湘君的手指在真实的黑白琴键上舞动,实时触发屏幕上的影像随之变幻,好像是琴声自己在作画。上周五晚,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彼岸3.0——俞湘君钢琴超媒体音乐会”颠覆了观众对钢琴表演的想象。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俞湘君实现了自己与自己的“四手联弹”。她事先录制一个声部,现场演绎另一个声部。现场演出的实时画面被多机位捕捉,与此前录制的画面共同呈现在屏幕上,“此时空”与“彼时空”叠置对话。
音乐会导演、视觉艺术家达彦说:“在这场音乐会上,影像也是一件乐器,和钢琴家重奏。‘超媒体’具有交叉性、转化性、演化性,在算法和随机参数的作用下,影像也可以即兴发挥。”
模拟听障儿童的听觉世界
音乐会上演绎了三位上海青年作曲家秦毅、徐志博、邵青的作品。秦毅的一首《翳》,是为听障儿童谱写的作品。
疫情中,秦毅和俞湘君接触到闵行区启英幼儿园的一批听障儿童。孩子们虽然安装了人工耳蜗,但由于缺乏最初对于声音感觉的培育,音乐在他们的世界里难以理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秦毅的《翳》,以白居易的《池上》为歌词,为孩子们谱写了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简短歌谣。
在作曲前半部分,秦毅让钢琴家演奏出有些“扭曲变形”的音乐效果,模拟听障儿童们最初的听觉感受。随后,音乐变得越来越纯美,几位听障儿童在音乐会现场演唱的这首《池上》成了全曲的高潮。达彦等艺术家设计的交互媒体采用了听障儿童与其他孩子绘制的图形,以达到另一种共情的感受。
秦毅说:“上音乐课以后,孩子们的听觉想象、音乐认知、注意力、执行力等都有所提升。他们很敏感,也容易自卑,很多孩子拒绝开口。如今他们可以在舞台上自信表达,让我们特别欣慰。”
邵青作品《诗画三帧》,灵感来源于诗歌和绘画。作品采用电子音乐与钢琴音色对话的互动形式,并辅以新媒体手段呈现。徐志博的《际空之响》,分为“光”“影”“象”三个部分,使用钢琴与交互电子音乐,构成声音的叙事线索,并延伸至新媒体艺术元素。
交互媒体装置让作品延伸
“观众和当代音乐之间有一些裂痕,因为不理解当代音乐语汇,很难欣赏。其实当代音乐非常美,我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拉近大众与当代音乐的距离。”俞湘君说。
音乐会上,她还选择了两位对20世纪音乐产生影响的作曲家的作品,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在风景中》和俄裔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在风景中》里,达彦等艺术家利用凯奇本人的水彩画,让观众进入他的通感世界。《春之祭》首演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如今已成为乐迷们钟爱的经典之一,被许多音乐家演绎过。而俞湘君的“四手联弹”版本,令人耳目一新。“四手联弹考验的是两个人的默契,要彼此倾听声音和节奏的细微变化。自己和自己弹,要做到‘人机合一’,更考验耳力和想象力。”俞湘君说。
演出当晚,在上海音乐厅南厅,交互媒体装置“彼岸”吸引了不少观众。十二个裸露的喇叭就像十二株声音秧苗,与十二平均律、十二色光谱、和声运动空间以及钢琴家的演奏影像变化对应,共同构成一个梦幻般的多维声光空间。这一装置在观念和物理实体上延伸了“作品”及“演奏”的疆域。观众和演奏家一起为这个虚幻的视听空间“调色”“移位”“扭曲”,累积产生类似“听觉障碍”般的通感体验。
疫情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如果传统的舞台不复存在,艺术家们的灵感和舞台生命又应该如何延续?交互媒体装置“彼岸”就是一次探索,让观众们在感知“黑科技”给音乐表演带来的变革的同时,也让这次演出有了更多的延展空间。达彦介绍,演出结束后,这一交互媒体装置将在国内外各地巡回展出,艺术家们可以在创造新作品的同时,让过往的作品“活生生”地呈现在更多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