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施肥”兼“滴灌”,呵护市场主体的“中国方案”

巨云鹏

2021年03月15日08:57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为经济开放度向来极高的上海,观察家目光始终胶着于国际经济的悲欣交集。这一周,在新冠疫情中遭遇重创的世界,些许“复苏”的迹象让一些国家谨慎乐观,8日,作为解封第一步,英国中小学生雀跃着奔进久违的校园。

而接种疫苗人口比例最高和接种绝对人数名列前茅的两个国家:以色列和中国,前者发放“电子疫苗护照”,持有者可自由进出酒吧、餐厅、剧院;后者,由王毅在“两会”外长记者会宣布,推出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其中包含疫苗接种信息,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境人员往来便利化,提出了“中国方案”。然而,封国逾一周年的意大利,却因疫情反弹,宣布复活节期间仍将实施全国性“封锁”……

在国际社会对复苏充满渴望的背景下,11日发生在中美两国的两个重要经济信号,就相当耐人寻味。

一是全国两会闭幕这天的再次成为新闻热点的总理记者会,信息量十足。虽涉及领域颇多,但李克强总理的回答始终有一个关键词贯穿——“市场主体”。针对记者“今年宏观政策是否会偏紧”的疑问,他表示,去年我们没搞“大水漫灌”,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是要注重把‘肥’施在根上”,“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在恢复元气中。由于经济恢复增长,我们要合理调整政策……保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力度不减。”

这边话音刚落,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拜登,则提笔签署了“大水漫灌”的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有论者认为,短期内释放天量资金,虽然能对美国经济打一剂“强心针”,但也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麻烦,“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对市场主体施“肥”,一个冲着市场放“水”。哪个效果更彰?对此,长三角地区有资格“举手发言”。去年,面对疫情考验,各省市对“市场主体”倍加呵护:上海出台稳就业促发展26条,推动日均新设企业达1665户、增长12.8%;浙江推出14条服务举措保市场,让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到803.24万户,比上年增长10.91%;江苏多措并举,将全省企业开办平均用时压缩至2.01天;安徽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7万个。而从全国范围看,通过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去年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这些政策举措推动我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

总理总结道,“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这句话极具分量。在过去那种上大项目、搞大产业的宏观调控方式基础上,去年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滴灌”,起到良好效果,说明在政策“滴灌”中,市场主体有了韧性,成为抵御风险与挑战的基本盘。

不确定性增强,保市场主体,就是保民生、保就业。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中,有更好发展的市场主体,会在促就业、惠民生上起到更积极作用。无怪乎今年要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比去年更甚。包括一系列税收政策优惠措施,为的就是“留得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3月12日《新华日报》两会特刊

不过,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企来说,与上大项目、搞大工程相比,对企业的精准“滴灌”和“施肥”在操作上更具难度,不仅要长期跟进,还要时刻调整“有形之手”的用法,甚至“刀刃向内”,革新工作方法、流程、评价方式,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两会上,樊芸代表就讲到,一家国内民营百强的企业老总告诉她,银行统计的时候,把已经规模很大的企业列为中小企业贷款范畴。樊芸认为,这说明金融机构相关考核指标还要进一步改革和研究,一些统计的客观性、真实性还要进一步提升,应当更加精准地对接真正有需求的企业。

所以,服务市场主体,对很多部门和机构来说,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去年在浙江义乌采访,一位地方干部讲的直白,“怎么做生意,企业老板肯定比我们更清楚,不要去管别人怎么做生意,而是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当地为商户夜间供电、包车 “千里之外”接工人、春节退税服务“不打烊”的诸多做法,看似极为微观,背后却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企业和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企业的实际需求包罗万象、因时而变,为企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月12日,上海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全国两会精神时就谈到,围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体验度。

提高企业体验度,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坚持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坚决不管,在“放”的方面,对企业审批环节要继续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管住管好,在“管”的方面,要放管并重,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服”的方面,对于政务服务中那些涉及企业、人民群众经常要办的事项,要努力做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政府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市场主体的权限越充分,在保障民生、科技创新、扩大开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就越能发挥作用,就像总理所强调的,“让市场主体有更强的活力,社会有创造力。”

如此,中国的发展风景,将会更加美好。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