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馆举行女性专题文化活动 展出大山里苗族妈妈的画作

2021年03月08日11:40  来源:上观
 
原标题:上海玻璃博物馆举行女性专题文化活动 展出大山里苗族妈妈的画作

  “这是一次集女性、扶贫、艺术等主题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说。昨天,妇女节前夕,一场别样的女性专题文化活动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行,其中包括《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和“照见生命的那束光”专题讨论会。

  “平坡苗族绘画”独一无二

  穿过玻璃博物馆的彩虹桥,就到了《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的展示区域。墙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具有浓郁的苗族特色,赏心悦目之余也透出温暖的治愈力。

  这些作品出自一群世代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平坡村大山里的苗族妈妈。她们大多不识字,平时还担负着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活。农忙之余,这些苗族妈妈“画山画水画自己,画天画地画生活”,把苗族悠久的蜡染、刺绣等传统艺术从布上转移到纸上,再从纸上画到了全村寨的墙面上。无论是画在纸上的,还是墙上的画,这些画几乎都会出现“鱼纹”和“漩涡纹”图形,再配上鲜艳的色彩和不受拘束的二维构图,形成独一无二的“平坡苗族绘画”风格,被赞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这些坚持画画的苗族妈妈,通过画画构筑了一个小小的互助共同体,也通过画画消解了人生中的艰难和生活中的冲突带来的压力。

  疫情防控也成了她们的创作内容之一。在展出的《疫情防控图》前,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特聘专家顾问、平坡苗族自然美术馆倡议人王碧蓉介绍:“通过她们的画,你会发现,一个大山里的小村庄也在积极地进行疫情防控,你会发自内心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词汇有更深刻的感受。”

  走近她们,体会画中意境

  这些画能来到上海,和一群女性的美好心愿有关。去年11月,在贵阳孔学堂民族民俗文化专家的引领下,“行走×遇见”项目的研学队伍来到平坡村。该项目的联合创始人是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和资深媒体策展人雷迦。“贵州大山里的平凡母亲们通过作画来追求美好生活的那股生命原动力,点亮了我们。”黄静洁说。被这些苗族女画师们洋溢着生命火花的绘画精神所打动,研学队伍的队员们自发出钱资助画师们需要的纸张笔墨,还收藏了一些她们近期的绘画、刺绣、蜡染等作品。

  这个研学队伍里还有一位热心公益的队友,他就是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回到上海后,黄静洁、雷迦、张琳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画作,一拍即合,号召大家展示收藏的作品,队员们也一致同意。

  昨天下午,“照见生命的那束光”主题沙龙也在玻璃博物馆最美打卡地——彩虹礼堂举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民族民俗文化专家索晓霞说:“这些苗族女画师有一套独特的人和自然的认识体系,只有走近她们,才能真正体会她们画中的意境。”

  “在这样的作品前,语言是苍白的。相比于她们朴素的表达,艺术家们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更需要反思。”沙龙上,女性艺术家胡军军说。

  民间绘画当代艺术跨界结合

  “玻璃的最大特性是透光,如果你的生活不透光,会怎样?”张琳说,“平坡妈妈们带给我们生命之光,我们想像玻璃一样去放大她们的光芒。这是艺术的共通之处。”

  展厅中,一只硕大缤纷的蝴蝶霓虹灯装置,吸引不少观展者的目光。这是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件非苗族的原创霓虹灯装置作品,也体现了主办方的“玻璃”特色,以及传统民间绘画与当代艺术设计的跨界结合。张琳告诉记者,这件装置特别致敬了苗族文化中重要的“蝴蝶妈妈”图腾。“‘蝴蝶’象征着苗族祖先‘蝴蝶妈妈’的传奇历史,她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有蝴蝶图案;同时,‘蝴蝶’也是上海玻璃博物馆为打造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和艺术场域的一次全新尝试,让飞翔的蝴蝶传递出‘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的美好愿景。”

(责编:严远、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