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爱心传承 书写最美的青春担当

2021年03月02日14:41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2004年,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一群年满18岁的学生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志愿者,他们用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为自己的青春写下了最美丽的注脚。

这种美好和善意蔚然成风,在师生间传递,17年间,晋元中学涌现出4045名师生志愿者。今年,晋元中学十八岁成人仪式暨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活动也将迎来它的十八岁。

特殊的成人礼

对于晋元中学的高三学子们来说,18岁这一年最关键的事情,不仅是即将面临人生中第一次大考,迎接他们的,还有一场特殊的成人仪式。

在成人仪式上,年满18岁的学生可以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志愿者。近年来,每年有300多位学生志愿加入这一行列中。

这个传统源于2004年,当时,晋元中学打算为即将成人的高三学生们办一场成人仪式。如何彰显青春的担当?学校鼓励同学们积极讨论。有同学提出,中华骨髓库迫切需要年满18岁的健康志愿者加入。

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仅为数千到数万分之一,配型的成功就意味着一条生命得以拯救。晋元中学曾经有一位同学身患白血病,因未能找到骨髓源,最终离开人世。

这种遗憾,晋元中学的师生们从未忘记。在2004年的成人仪式上,28位高三学生发出倡议,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并成为晋元中学首批志愿者。

学生们的爱心和义举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学校为此全力组织筹划,举办讲座,精心设计活动环节。用校长的话来说,成人仪式一定要办成让学生能够记住一生、震撼一生、终生难忘的仪式。

晋元中学1904年建校,已经有117年的历史。1945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学校更名为晋元中学。在历代进步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奠定了热爱国家学会担当的精神文化底色。

“这条生命注定由我来拯救”

志愿者们留下血样后,需要和有需求的白血病人配型。如果配型成功,志愿者们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决定是否捐献。令人感动的是,晋元中学先后有11位同学配型成功,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履行了当初的承诺。

“配型成功就意味着这条生命注定是要我来拯救的,我要承担好这份责任。”一位成功捐献的同学这样说。

2010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的郑钦文接到配对成功电话,他当即决定全力配合,而郑钦文的父亲却有些犹豫。“如果等待捐献的是我妹妹呢?”郑钦文坚定的态度最终获得了父亲的支持。当年9月,郑钦文成为晋元中学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的志愿者。

晋元中学首例成功捐献志愿者 郑钦文

多年来,郑钦文一直牵挂着接受捐献的患者,他想知道,这位现在和他有着同样干细胞的人是什么情况。但是,依据干细胞捐献的“双盲原则”,捐献者和被捐献者都无法得知对方的信息。

“我感到很奇妙,觉得他(她)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但是我能做的只有默默地祝福他(她),祝他(她)健康快乐。”郑钦文说。

在2013年的成人仪式上,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的上届毕业生孙嘉睿特意回到母校,又参加了一次成人礼并如愿成为志愿者。由于在去年举行仪式时她还未满18岁,所以没能成为志愿者。难能可贵的是,孙嘉睿对此念念不忘,在她看来,没有成为志愿者的成人礼是不完整的。

还有一位志愿者在上了医科大学之后,回想起高中的成人礼时坦言,当时还没有意识到的这样做的意义,直到自己去了医院实习,看到白血病患者,才体会到当年成为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意义重大。

爱心传承

高三学子踊跃加入志愿者行列,配型成功者坚定履行承诺,已经成为晋元中学的优良传统。高三学子们的博爱奉献,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让他们在成人之际也选择成为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一份子。

截止目前,上海一共有501位志愿者配型成功,这其中,来自晋元中学的志愿者就占到了11位。

晋元中学的这一传统在上海的医院里传为美谈。曾经有学生在医院做配型时,告诉医生自己高中时就加入了骨髓库,“那你一定是晋元中学的!”医生斩钉截铁地说。

在晋元志愿者的行列中,还有来自西藏班的150多名同学。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成功捐献的志愿者,但是他们已经把这种志愿精神带到了家乡,在西藏建立了4个志愿服务队。

在晋元,在成人仪式上成为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这个美丽的约定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责编:严远、金煜纯)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