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朱玲宝和彩灯打交道38年,扎制彩灯上万盏

2021年03月01日10:31  来源:上观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朱玲宝和彩灯打交道38年,扎制彩灯上万盏

  79岁的朱玲宝精神很好,一双粗糙的大手扎起彩灯无比灵活。这位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传承人,和彩灯打交道38年,技术之娴熟、速度之快,至今令年轻人望尘莫及。逢年过节,他的日程排得满满的:采购原料、制作彩灯、讲授教学……不亦乐乎。

  今年春节期间,在罗店镇花神广场亮相的彩灯,均出自朱玲宝及其团队成员之手。其中,双龙戏珠灯最为壮观。只见两条各长13米的巨龙追逐着闪亮的宝珠,全身鳞片金光闪闪,加上中间的大火球,这组灯总长度30米,是朱玲宝做过的规模最大的彩灯。说起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他总结道:“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

  传承中发展新工艺

  罗店彩灯究竟从何时兴起,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然而,“明,王纶,字子音,居罗店,能文,尝以纸鑿灯为人物花鸟诸形,工细独绝”,这段在清代《宝山县志》和《罗溪镇志》中皆有的文字,表明罗店彩灯在明代已达到“工细独绝”的程度,即便以此为始,至今也有400余年历史。

  1983年,朱玲宝还在罗店镇文化站工作,一次在民间文艺年会上看了苏文华、王庆华两位老师傅的扎灯绝活后,迷上这门手艺,跟着老师傅学艺。1988年,朱玲宝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龙年民间彩灯大赛”中一举夺魁。38年来,上万盏承载美好祝福的精巧彩灯从他手中诞生。2007年,朱玲宝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店彩灯”传承人。

  去年起,朱玲宝的工作室有了专用场地。尽管场地资源稀缺,但罗店镇仍坚持在原宝山寺建筑内设立集展览、制作、培训等于一体的罗店彩灯、罗店龙船非遗工作室。朱玲宝的团队有10余人,有任务时工作室就化身“扎灯大作坊”。

  1982年,罗店镇开始举办彩灯年会,至今已举办11届。近年来,罗店镇将“春有花神秋有画,夏有龙船冬有灯”明确为四季文化特色。其中,“冬有灯”指的就是罗店彩灯。在传承基础上,朱玲宝不断发展新工艺:将构架的“绑扎法”改为“拼装法”,将走马灯中的蜡烛改为慢速小电机,带动内灯转动,还将彩灯中的普通灯泡改为太阳能转化电源加上LED灯。为了让彩灯“活”起来,朱玲宝常钻研声控、电子机械理论书籍,还系统整理出版《罗店彩灯制作工艺》专著。

  在朱玲宝看来,所谓“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就是“要传承,但不能无视时代发展,拘泥于原有传统;要创新,却也不能离开本源,摈弃罗店乡土特色”。

  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去年国庆节前,朱玲宝和团队15人花了3个月做出自己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作品——大型双龙戏珠灯,总长度达30米。为了运输方便,巨龙被分成6段,头、尾、身均可拆卸,为了牢固,龙的骨架用的是钢筋、三角铁,这给彩灯制作增加了很大难度。团队成员根据朱玲宝的设计稿各自分工,有人烧电焊,有人扶架子,有人贴装饰……其中两个龙头就做了半个月。眼下,他正与罗店镇成人中学合作,着手制作庆祝建党百年的大型宫灯。

  平时,朱玲宝经常走进校园,不仅讲课,还开设彩灯制作社团。由朱玲宝参与编写的宝山区非遗系列校本教材《罗店彩灯》,以故事串联彩灯制作教程,故事主角就是他自己。2012年起,他在罗店中小学、幼儿园累计上课4800多课时,参与人数6万余人。去年借罗店中学创建美育特色高中契机,将罗店人文底蕴、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校园课堂中。在朱玲宝看来:“一起做彩灯的还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真正深入研习的不多,年轻人要学得精还需假以时日。”今年,罗店镇文化中心的8名青年员工跟着朱玲宝学手艺,加入罗店彩灯的传承中来。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