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合唱刷屏,这群“少年”用生命告白祖国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马作鹏

2021年02月10日17:47  来源:全国党媒
 

大江东图片.jpg

一个平均年龄74岁的合唱团,最近刷屏网络。

2月4日的央视网络春晚,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一曲《少年》感动国人。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老人们挽起袖子,青春在歌声中洋溢。高潮部分,两鬓斑白的指挥还转身跳起了“骑马舞”。

艺术团由清华大学校友组成,来自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土木工程、水力发电、船舶、航空航天,包括将军、教授、高工……

老人们在央视节目现场。(清华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

网友们泪目了!这是真正的国之栋梁,真正的偶像天团。

老人们唱了三首歌:《同一首歌》《少年》和《祖国不会忘记》。三首歌,唱出了为祖国奋斗的青春年华。

往事,爱情如歌,奉献如昨

大喇叭、自行车铃和手风琴,伴着他们的青春。

艺术团团长刘西拉,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一同登台的妻子陈陈,是同校的电气工程系教授

他们的爱情始于音乐。陈陈7岁弹琴,后来在上海中学生课余艺术团是小有名气的钢琴手。1956年以数理化三科满分夺得华东六省高考理科状元,考进清华大学电机系。

上世纪50年代,夫妻俩都参加了清华大学学生乐队。每周六晚,他们都在音乐室练琴。陈陈强在节奏,刘西拉强在音乐理解,配合默契。

刘西拉、陈陈二位学术伉俪合影。(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有一次,陈陈弹了《F大调第二浪漫曲》,问刘西拉怎么理解。他说:“乐曲中间有不安分的情绪。”她又让他唱了一支抒情的歌,她伴奏。这晚,他们还谈了“别的”——这一天是9月3日。

这年冬天,刘西拉独奏音乐会演出成功,他们之间也确定了“关系”。5年后更有意选在9月3日结婚。

毕业后,两人被分配至四川工作,后来经选拔成为改革开放后一机部首批公派留美访问学者,是普渡大学第一对中国大陆来的研究生夫妻。1985年,两人获博士学位,当即选择回国,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博士第一对回国的夫妻。

艺术团还有一对“将军伉俪”。

张利兴1959年考入清华工程物理系,1965年毕业于工程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长期从事国防科研,1998年被中央军委授少将军衔。朱凤蓉于1959年入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一年后也入学清华工程物理系,1966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国防科研,2000年被授少将军衔。

张利兴、朱凤蓉是“将军伉俪”。(宝山区教育局供图)

毕业后,他们先后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实践“两弹一星”精神,一辈子奉献国防。

2001年,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朱凤蓉将军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发言:“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飞翔,改造世界,陶冶心灵

艺术团中年纪最大的,是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

91岁的他,1930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47年,清华招生说明会吸引了他——一架漂亮的白色小飞机降落在这所学校的操场上。

“就是它了。”清华是当时中国最早拥有航空系的大学。

1947年的清华大学管弦乐队,左一为程不时(央视纪录微信公众号)

程不时对媒体说,“我有两种兴趣:一是工科的,很缜密的理性思维,用它来改造世界,是我从小喜欢、一直专注的事业;我又非常醉心文学和艺术,陶冶净化我的心灵,是终身爱好。”

他成了清华大学管弦乐队第一小提琴手和指挥。

2015年6月,拉了60多年小提琴的程不时,还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在上海科学会堂前上演了一场名为“中外电影经典名曲欣赏之夜”的草地音乐会。

白发壮志,如今化作一曲《少年》,简单质朴,动人心弦。

少年的他们,在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时代。物质极度匮乏,音符依然美丽。2020年,一部关于他们的纪录片《往事如歌》在央视播出。

相聚,见证热爱,分享快乐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风华正茂时,与共和国一同经历风雨沧桑。共和国繁荣昌盛后,他们默默走向幕后。热爱祖国的激情,仍在每根毛细血管蔓延。

“我们这个事业,决定了我们是在大漠奋力地拼搏,在戈壁默默地生活。我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 上海市吴淞中学1959届校友张利兴,长年从事核试验,曾在央视节目中这样自我介绍。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其中有“隐姓埋名”于新疆马兰的张利兴、朱凤蓉的智慧和汗水。青春奉献给大漠深处的核弹基地,退休几年后才重返上海。

张利兴、朱凤蓉夫妇讲述报国故事。(宝山区教育局供图)

2017年3月,这对夫妇回到母校吴淞中学,分享一路艰辛:“当年最苦的是,面前许许多多科研难题,又缺乏资料,因为国外对我们封锁啊!要查资料,就要坐一天汽车,再坐三天四夜火车赶到北京。通过大家的艰苦努力,终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的核武器事业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拍摄了微电影《祖国在召唤》,讲述了二人扎根核试验基地60年的点点滴滴,在宝山乃至上海教育界不胫而走。

2017年5月5日,上海。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程不时是首飞仪式年龄最大的出席者。从幼年的飞机梦,到中国第一代民用大飞机运—10副总设计师,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航空事业。

新中国百废待兴,程不时1951年加入祖国建设队伍。7年后,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划过天空。后来,他从军机转向民用飞机。1980年,他参与设计的我国首架喷气式客机——运—10首飞成功。

程不时在C919首飞现场。(《腾飞之歌—一个飞机设计师的回忆》插图)

2018年,他的自传《腾飞之歌——一个飞机设计师的回忆》出版,实现国产飞机梦的一路荆棘,跃然纸上。

幼时,他家住汉阳机场边,常常仰头目送飞机远去,无限向往。他说:“飞行展现出的那种神秘能力,表达出的那种昂扬的意境,使我渴望接近这种能飞的机器,哪怕摸一摸也是福气。”

卢沟桥事变后,程母带着他和弟妹们奔走避难。飞机掠过国土,涂着膏药旗的战机显得格外狰狞。“少年的经历,磨砺了我的性格,使我树立了要为中国人设计飞机的志向……注定了我一生与航空事业的不解之缘。”他在书中写道。

1951年,程不时毕业后参与设计新中国第一批航空工厂,为中国打造自己的飞机。

7年后,歼教—1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喷气式时代。这一年,他负责总体设计的三款飞机——歼教—1、初教—6、勤工号先后升空。1959年参与设计的超音速强击机强—5也翱翔蓝天。此后参与的“运—10”项目,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

2001年,72岁的程不时应邀参加由初教—6飞机编队进行的飞行表演,这是他27岁时设计的飞机,这款机型在美国卖出了200多架。

程不时埋头研究国产飞机之时,刘西拉、陈陈伉俪于1985年获博士学位归国。

很多人不理解,厚厚一摞工作录用的面试通知,为什么留不住他们?回国转机,都有人提醒:“反悔还来得及!”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祖国需要我。”刘西拉的父亲,当年也做过同样的选择。

回国后,刘西拉将全部精力倾注教育。桥梁、塔、居住用建筑等都属于土木工程范畴,土木工程师负责确保其建筑安全。他反复对学生强调:一名出色的土木工程师,除了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对自己设计的每一幢建筑终身负责!

刘西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年逾八十,硕果累累,他们依然坚守教学一线。

刘西拉说:“为什么我们这群老人爱聚在一起唱歌?我们的心里有一种爱,爱祖国,爱人民。因为爱,我们奉献自己宝贵的一生,因为奉献,我们得到了很多快乐。今天我们相聚,是重新分享这些快乐的!”

(责编:严远、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