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进入2021年,上海十六区过去五年中的经济数字渐次披露。在总结回顾“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同时,各区也对下一个五年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展开部署。迎接“十四五”,恰是盘点上海市16个辖区发展成就的好时机。各区“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得如何?未来五年,各区又将如何“再出发”?
即日起,人民网上海频道梳理上海市16个区“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发展成果,尝试读懂上海市各辖区的特色发展之路,以飨读者。
今天刊发的文章,聚焦松江。
过去五年,松江区“胃口不小”。
“十三五”开局,松江策源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举连起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城,打造出7.62万平方公里的科创“朋友圈”。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自2016年启动建设五年来,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精准聚焦“科创+产业”,经历了从1.0版“源起松江”、2.0版“联通嘉杭”、到3.0版“九城共建”,再到纳入顶层设计,从基层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
“十三五”期末,《推进上海西部五区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动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出炉,闵行、嘉定、青浦、金山和松江通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挥辐射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松江,又成五区协同的“中心节点”。
1月25日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专题审议会上,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这样描述松江区的发展:“我们现在人口超过200万,又有大学城,面向‘十四五’,动力在哪里?科创仍然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松江有13所大学,同时还有新基建,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同时还有一批百亿级新基建重大项目。这一切说明松江有足够的条件、基础和信心建设好松江新城。”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示意图。(图片来源:G60科创走廊官网)
“十三五”期间,松江经济从第三梯队上升到上海第一梯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财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连续60个月正增长,工业贸易总量、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均跃居上海第二,高新企业达1755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先进制造业占总税收的比重达48.5%。
另外,松江区提供的一组数据反映了G60科创走廊的活力:2018年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以来,目前九城市GDP总量分别占长三角1/4和全国1/15,比重持续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占长三角比重从1/4上升到1/3,占全国比重从1/15上升到1/12;市场主体数量超过长三角1/4,占全国比重从1/18上升到1/16;高新技术企业2.1万多家,接近长三角1/3,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10;科创板上市企业51家,超过全国1/5。
民间一句“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道尽松江悠久历史。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松江如何继续引领G60科创走廊发力新城建设?
盘点松江区“十三五”发展成就,能发现程向民上述发言中还藏着许多细节。
五年,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5年的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正在“1000亿”的门槛之前徘徊。彼时的松江区,仍然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在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松江区提出:“十三五”期末,经济增长达到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自2016年G60科创走廊建设以来,松江区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日益显现。2016年,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关口,报1040.5亿元,同比增长5.03%。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松江区逐渐走上经济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2017年,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报1120.9亿元,同比增长7.73%;2018年,报1279.7亿元,同比增长14.17%;2019年,松江区首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500亿,报1579.7亿元,同比增长23.44%。
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报1637.11亿元,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历年数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55.69%。
松江区“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2015-2020)
五年,财政收入增速第一
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财政收入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稳定增长。
“十三五”规划首年,松江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50亿,达158.84亿元。往后几年,松江区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着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松江区财政收入220.62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松江区“十三五”期间财政收入变化。(2015-2020)
在松江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松江区明确提出:“十三五”期末,经济增长达到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郊区中的“第一梯队”地位得到巩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激发良好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在上海似乎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打造一个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
2016年5月24日,松江率先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带动整个区域由“松江制造”向“松江创造”突破性发展,G60科创走廊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G60沪昆高速。(图片来源:微信公号“上海松江”)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深化,G60科创走廊发展为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
2019年5月13日,G60科创走廊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2020年11月3日,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制定了18条建设任务,明确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三个战略定位: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根据新闻公开报道,松江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从G60科创走廊建设之初3.58%上升到4.32%;全区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修订383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四年翻一番。
2021松江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到2020年底,松江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75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70亿元,同比增长7.9%,规模位居全市第二;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同比增长22.2%。
如今,在松江区的带动下,G60科创走廊已经形成为一个体系完备的创新发展生态带。
人民网上海频道从松江区委区政府了解到,G60科创走廊面世后,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魂芯二号A”、量子通讯等重大科创成果持续涌现,产业集群也加速形成;科技策源功能全面提升,创新主体、人才聚集、创新机制上不断破题,打通创新驱动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G60科创走廊先后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1万余家,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合肥量子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高等院校176所。
此外,G60科创走廊还在松江这个“策源地”的带动下衍生出配套金融服务,作为实体经济重点,为九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撑。譬如实体化运作“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G60科创走廊基地”,建立“精准辅导+科创属性+联合推荐”机制,对拟上市企业实施精准培训。
截至目前,上交所已受理九城市科创板企业106家、发行上市50家,均占全国1/5,G60科创走廊得到资本市场高度认可。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G60科创走廊聚焦影响九城市协同发展问题,使改革成为核心功能跃升的助推器、发展优势凸显的放大器、活力竞相迸发的“加速器”。
2019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创新成果亮相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与此同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曝光度”也显著提升。相关研究显示,国内外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报道量大幅增加,远超国内其他科创走廊。
创新策源影响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9市早已不再“关起门来搞发展”。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在此背景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承接着无限的期待。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松江区将继续依托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协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区域,共同实现经济动能的转换。同时要抓好科创驱动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让市场主体感受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营商环境持续有效的提升。把改革的集成效应体现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
新城建设登上新台阶
“十四五”期间,五座新城将打造上海都市圈第一圈层,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拱卫带。五颗“卫星城”将在上海郊区冉冉升起。
202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上海市将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制定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
松江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图片来源:微信公号“上海松江”)
同时,《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将五个新城定位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空间中的发力点。这是“五个新城”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五个新城之一,松江新城将在产城融合方面持续发力。根据松江区政府公开信息,松江新城要增创“一廊一轴两区”的空间发展优势。
“一廊”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体现科创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一轴”即城乡统筹发展轴,形成纵横松江南北、联动城市乡村的“发展轴”,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两区”分别是“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和“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将推动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科创、人文、生态”深度融合,强化G60科创走廊大学科技园创新策源功能,推进重点学科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则是建设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智慧物流等为一体的功能区,构建“松江枢纽”现代物流体系示范集聚区。
根据公开报道,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要以松江枢纽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支点,撬动和引领松江新城率先发力,带动松江全域发展。”
当好“策源地”、做起“先行者”,松江区的“十四五”,将很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