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一重要指示再次表明,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再到江南鱼米之乡,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各地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让农民种地用上“金扁担”,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化肥农药零增长、绿色科技染绿田畴,促使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事实证明,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迈过了“新冠肺炎疫情关”“洪涝关”“台风关”“病虫关”等多个关口,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喜获十七连丰,抗灾夺丰收靠的就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然而,也应该看到,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通过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才能持续稳住国家的“粮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播种面积占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然而,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确保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同时,打通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逐步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条,加快提升种业产业化水平,让一粒粒好种子长成农民的致富希望。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一方面,要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要引领和带动更多小农户挑起“金扁担”,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汇聚起现代资源要素的合力,将人才、资金、技术等拧成一股绳,让新农人带动形成更多的“科技共同体”,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意义重大。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