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法治初心 勇担职责使命

2021年01月28日11:52  
 

自觉扛起在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政治责任,坚决的贯彻、坚定的行动,必须在每一场重大斗争中闻令而动、循令而行,用实际行动恪守初心使命、践行“两个维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能践行初心和使命,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忠实的崇尚者、坚定的捍卫者。

把握法治思维的内涵,强化客观意判意识。法治思维是以现代法治观念为基础,主要依据现行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优先服从法律的要求进行分析、研判、决策以及作出行为选择的一种理性思考方式。是否具备法治思维是新时代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与党性修养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树立以规则为中心的法治思维,特别要注意反思某些以领导意志为中心的现象。法治讲求理性,具有非专断性与客观性的特征,而人治的非理性特征明显,往往激情、专横,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法治思维是与人治思维相区别的一种规则思维,即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对相关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规则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合法性思维。检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有无建立的底线标准,是看其考虑问题是否合法,是否做到“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是否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加强法治教育熏陶,提升法治处事能力。法治能力不足,这首先表现为部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有些领导干部完全没有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熏陶,并且也没有重视后期的继续教育。在起码的法律知识都还比较欠缺的条件下,更谈不上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法治思维能力不足也制约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有些领导干部虽有法治意识,但由于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习惯于仅仅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并思考法治,比较缺乏对法律的精神层面的法的意识与原则的重视。要真正发挥法治的“硬件系统”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意识和观念,也就是要有法治的“软件系统”予以奠基和支撑。

培养法治思维,激发内生动力。法治思维是以保障公民权利为目标的一种维权思维。公权力既要有所作为、切实保护私权利的正常行使和实现,也要有所不为、不能损害民众利益或者与民争利。一个平常没有法治思维的人,不可能遇事儿突然形成法治思维。所以法治思维的养成在平时。只有抓住依法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核心,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才能推动形成群众遇事找法、维权靠法、用法律解决问题的社会氛围。

法治思维不是天生的,它也不会自发形成或者发挥作用,而是要靠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自身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养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依法治国理念,更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法治初心,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作者:江桥镇嘉封社区 李夏)

(责编:沐一帆、金煜纯)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