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老龄化程度已达35.2%的上海,进入教育机构上课成为更多老人的晚年选择。
民盟上海市委提交的一份提案透露,2019年,在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学员共计78.2万人,远程教育学员人数达到59.2万人,两者共占上海市老年人总数的23.6%。调查显示,有学习愿望的上海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3%左右,约171万人。
但是,受限于办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老年教育仍面临着“一座难求”的问题,这导致不少老年人不愿离开老年大学,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有政协委员直言“不能把老年大学当成养老院”。
资源缺口导致更多老年大学内的老人不想出去,甚至造成了“只读书不毕业”的尴尬。参与提案的委员在老年大学调研时发现,老年学员在课程结束时“想方设法”追求“留级”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无法“留级”选择其他类似或同样课程的比例接近二分之一,这导致招生“老面孔”普遍超过70%,“学霸婆婆”“留级爷爷”等“标杆式学员”并不鲜见,如何均衡生源,成为办学者的两难选择。
如何破解上述困境?委员建议,应鼓励社会力量作为“底线”保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职业院校、业余大学、成人高校、普通高校及社会办学机构等教育资源开放,通过兴办社会学习点、社会体验基地等各种方式服务老年人学习。
此外,应当紧跟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潮流,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的各项教学手段,鼓励全社会多开发适合老年人快速学习、掌握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