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革命性重塑!数字赋能让上海心里有“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沈文敏 葛俊俊 邬迪

2021年01月26日13:16  来源:全国党媒
 

大江东图片.jpg

今年上海的“两会”,“数字化转型”成为热议话题。据大江东工作室观察,此前上海决策层已紧锣密鼓推进这一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显然,眼下的上海,心里非常有“数”。

2020年11月25日,上海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12月10日,上海成立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强调“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2021年1月5日,上海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

未来已来,上海如何转型来巩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市长龚正从三个“关键词”解码: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站在“十四五”开局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引擎强力启动,“新蓝图”正推演成“施工图”。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 葛俊俊摄

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50%,中小企业亟需跨越数字化鸿沟

1月25日,亿欧智库联合天眼查发布《2021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在上海占主导地位,GDP占比超过50%,大量高新企业和新基建相关企业为上海数字经济提供了保障。

上海市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且与地区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而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最高,超过40%,成为上海市驱动数字经济主引擎。

2020年为应对疫情,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随申办小程序、小程序商城等各种数字化技术,在城市管理和生活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升效率和客户体验。在数字化转型中领先一步的,如电商、外卖等大平台、大企业,依靠更具优势的人才资源、资金和技术实力实现了逆势增长。

穆海洁委员担忧,相比之下,零售、餐饮、教育培训等业态的中小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技术能力的缺失,使他们难以自己完成数字化转型,只能依靠大平台,导致其溢价能力的丧失。而支付大平台交易佣金,对盈利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无疑雪上加霜。

“帮助中小企业跨越数字化鸿沟,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数字化技术和模式的赋能和升级。”他呼吁,关注中小企业和新型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的生存发展,通过平台搭建、资金扶持等措施,充分调动数字经济建设中各方积极性,推动资源有效配置。

张润斌代表也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宽松的经营环境必不可少。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和转型初期,更需要宽容的制度和环境。

城市数字化转型专题审议会现场 葛俊俊摄

百花齐放,以更厚实的数字底座赋能数字化转型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基建全面铺开,疫情期间,在线数字经济逆势上扬,数字化成了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龚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上海将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时,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拟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探索建立跨境数据便利化流动机制,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

“数字底座建设,是城市数字化转型重要支撑,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框架,在数字化转型中举足轻重。”市人大代表、优刻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季昕华提出,加强市区、政企两个统筹,全方位支撑“经济、生活、治理”三方面转型。一是加强市区统筹,规划设计符合市区两级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数字底座,避免重复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能级和使用效率;二是加强政企统筹,新的数字底座能支撑企业生产、百姓生活、政府治理的能力供给和数据共享共通。

冯岗代表建议,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方面做出示范做出典型;另一方面重在可推广可复制。要搭建开放平台,让更多企业、单位加入数字化转型建设,鼓励百花齐放,同时统一标准,实现有序发展。

“数字化转型,一定要明确政府责任,以经济数字转型为例,政府应当总揽全局,充分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盛雷鸣代表认为,唯有政府可以扮演齿轮,数据的获取、流转及使用等每一个环节的运转及衔接,都离不开政府。

做好“民心工程”, 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城市数字化转型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做实“民心工程”,对人民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市人大代表胡晓丽发言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供图

“公安机关有探头人脸识别的,这个属于公共安全需要,那么采集主体是谁?后台管理是XX公司,存在那里安不安全……”专题审议现场,更有代表将普通市民声音带到现场。市人大代表胡晓丽、即大家所熟知的广播人秦畅说:“这是数字化转型之后,市民打给我的电话。该小区正在进行人脸识别和安防系统转换,市民担心小区打着数字化转型旗号,漠视市民的声音。”

技术转型会否变成“秀场”、“小数据”如何不被随意采集和滥用,数据质量如何保证,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代表们的问题众多且犀利,同样也是百姓高度关注的。

“开车到菜场花5角钱买把葱,兜3圈停在菜场门口,因乱停车被罚款200元;又得接着往家赶,晚了小区就没车位了。除了罚款,能不能通过大数据整合资源,提供更好解决方案?”施政代表认为,数字化转型应从百姓需求出发,数据管理应用要兼顾精确度和冗余度,助力上海发展智慧城市,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线上预约挂号、扫码支付货款、网约汽车出行等等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也使大部分老年人感到无所适从——扫不出健康码,进不了小区门;用不了移动支付,买不了东西;不会在线预约,去医院挂不上号。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更多的非接触式场景得到应用,却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不适感”。

马益民委员认为,这一话题离不开养老和适老。上海老龄化程度较高,集中式养老显然不现实。绝大部分长者需要居家养老或得到社区嵌入服务。基于城市服务底座的养老和适老,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他建议重点放在无感知交互和有感知服务两方面。

章桃旭委员建议,服务人口老龄化,要以城市数字精神为本,科技赋能。城市数字化进程,绝不能落下弱势群体,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体现上海温度。具体来说,一是社区给老人配手环,测步数、心率、定位位置,不小心摔倒也可以一键呼叫或系统自动传到后台,这是很简单的技术。

同时改进银行卡技术,为老年人银行卡加入语音识别,用语音讲话技术。高大上技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要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广。在上海,要让数字生活成为新风尚,人人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有力推进“两张网”建设,让数据多跑路

百姓少跑路,数据多跑路。用数字化方式,能否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和发展难题?

胡晓丽代表提到,上海数字化转型,显示度最高的是治理数字化,即两张网。在浦东城运中心,她看到一张图,密密麻麻显示着大大小小的企业。两张网建设营造了诸多的应用场景。

上海 “两张网”建设正有力推进。2020年,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名用户数从1024万增加到4416万,日均办事17.3万件,网办率58%、提高30.3个百分点,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基本形成,整合信息系统1182个,归集公共数据超过390亿条。

今年,上海将深化“一网通办”,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基本覆盖、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加快打造“网购型”政务服务城市。同时,深化“一网统管”,加快智能传感器布设,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推动“两张网”融合发展,促进数据汇聚共享、业务相互赋能、功能深度融合。

“数字化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健康码成为防疫有效手段、云办公解决远程办公难题、云直播带货给经济注入活力。”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大团镇党委书记董建敏认为,上海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数字化让治理管用、部门好用、群众爱用,首要关键是处理好“数据共享”,切实集中离散的数据,实现管用、好用、爱用,又不给提供数据及使用数据的主体造成更多负担。

时不我待。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是上海的目标,更是上海的承诺。未来可期。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