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传统工业制造企业,有四十余种企业门类。数字化时代如何让企业转型,是上海电气的一大课题。而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智能供应链构成‘工业三角生态’为上海电气在工业互联网大潮下的转型提供了无限可能。”
日前,上海电气数科执行董事、总经理程艳在接受人民网上海频道专访时说道。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电气,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上海大隆机器厂。它是上海电气最早的大型企业,也是上海近代机器工业的萌芽。进入新时代,上海电气潜心打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装备制造企业的新经济“技术底座”。
上海陆家嘴 马作鹏 摄
上海去年6月发布的《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这样写道,计划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实现从800亿元提升至1500亿元,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高地。
2021年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读懂这些龙头企业的工业互联网转型之路,或许就能读懂上海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初心”。
十年磨一剑
2020年,新冠疫情贯穿了整一个年份。这波疫情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装备制造企业也难以幸免。
但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星云智汇”却雪中送炭,为不少企业解决了采购与供应问题,改善了部分企业原材料短缺困难;为建筑工程行业打造了全新的系统,为工地提供下单、排产、监控、质检等一系列智能服务,部分化解用人荒。
上海电气 供图
这些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2007年上海电气集团下属企业三菱电梯组建的物联网系统。
此前,同为装备制造集团的美国通用电气(GE)和德国西门子,也分别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和MindSphere。
2007年,该公司下属的上海三菱电梯开始组建电梯物联网系统,目前已接入了8万台设备,实现了电梯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和远程诊断,包括向平台实时传输电梯的开关门次数、钢丝升降次数等健康指标。2014年和2017年,上海电气下属的风电集团和电站集团分别研发了应用于风电和电站设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此基础上,上海电气在2018年决定统一规划,建设集团层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将其命名为“星云智汇”。按照分工,集团层面将负责建立共性平台,下属企业层面则负责开发行业应用。目前,“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开发集成了设备联网、故障诊断、远程运维和能源规划等应用,具备承载上海电气内部业务的能力。
上海电气 供图
上海电气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数科”) 执行董事总经理程艳介绍,在服务集团内部企业之外,“星云智汇”还将继续夯实基础,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程艳介绍,“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于上海电气在高端装备行业几十年行业经验和集团软硬件系统资源的基础之上,使用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云平台、微服务等先进技术,建立面向高端装备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上海电气 供图
如今,“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接入层,已完成云网关、云环、中间件、传感器等建设,支持上百种工业通讯协议;平台层,已积累一批工业算法、模型、开发工具,形成面向多角色的平台;应用层,已部署多个应用,形成十余个行业解决方案。
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陈干锦曾在2020年介绍,公司打造的锂电池智能制造工厂数字化程度达85%,自动化程度比上一代生产线提高了50%。而将风力发电机组接入上海电气的“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减少运维人员20%工作量。
如同上海电气一样,在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摁下“加速键”的关键时期,一大批工业互联网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工业制造。
数字赋能,读懂上海制造的“初心”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97万亿,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产业数字化高速增长,占数字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的标杆城市。”
1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经济数字化转型大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烈宏通过视频致辞,肯定了上海数字化转型基础。
去年11月,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提出,上海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上海抢抓先机,启动“工赋上海”工业互联网新三年行动计划。
这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举措,也是对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动员。
202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经济数字化转型大会上,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里程碑能力发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及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正式启动,全面打响了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发令枪”。
记者还注意到,为响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号召,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联合工业领域的15个社会组织和280余家企业,积极响应,共同发起《工业互联网促数字化转型联合倡议》,共建数字经济新生态,为上海工业新的十年赋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表示,“数字化转型跟过去的信息化、智能化有什么不同?数字化转型延续过去信息化发展使命,在自动化、信息化基础上,加入数据驱动,加入人工智能,把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范式和方法论。”
新的范式、新的方法论,正在上海悄然被创造。
2020年上海实施“工赋上海”行动中,加快培育新主体,探索以“知识化、质量型、数字孪生”为特色的工业转型。
数据显示,这种培育涵盖网络、平台、安全等39个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了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介绍,上海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通过向下“联设备”、向上“接应用”、平台“建模型、优算法”,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倍增。
未来的上海工业互联网如何继续赋能?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提出了这样三点:
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组织上下游协同攻关,加快形成安全可靠供给能力;
二是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5G+AI+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贯穿”,形成一批引领性工业场景;
三是建设更多标杆载体,加大数字化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更高能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数字供应链;立足自贸新片区和长三角,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疫情催化下,工业互联网迸发出的强劲动力众人周知。准确发力工业互联网,是上海重振产业竞争优势雄风的必由之路。用数字化再次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这是上海的大事,也是上海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