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传出信息,该院与施普林格·自然合作新创的同行评审国际期刊Phenomics(《表型组学》)正式开刊。首期文章将陆续于本月上线并正式印刷出版。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27位科学家共同组成国际编委团队,覆盖了表型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精准医学、流行病学等多个相关研究领域。这意味着,在上海深厚的创新土壤中,又“生长”出一本基础研究国际学术期刊。
根植学术土壤,引领大科学计划
细看此次新刊“阵容”:复旦大学金力院士担任主编,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Leroy Hood院士、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Jeremy Nicholson院士、德国莱布尼兹环境医学研究所Jean Krutmann院士以及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共同担任副主编,复旦大学丁琛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可谓“大牛”云集。此次开刊的酝酿,并非无本之木。
不久前,“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项目在沪启动。这是上海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项目通过对人体从宏观至微观的多个层次的表型特征进行跨尺度多维度研究,将首次在国际上建立先进的人类表型组学研究平台,全面制定我国人群健康表型组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中国首例健康人群表型图谱及数据库。
2011年以来,与表型组学相关的文章出版数量在人类遗传学、流行病学、植物生物学等领域迅速增加,亟需Phenomics期刊出版平台专门服务于表型组这一科学社群。
激发策源力,推进期刊“矩阵”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已成为原创学术期刊成长生发的沃土。在《表型组学》之前,已有多本期刊,在世界一流学术出版阵营中相继崭露头角。根据科睿唯安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诞生于上海的《细胞研究》以20.507的影响因子,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同样出自上海学术出版阵营的《纳微快报》和《分子植物》影响因子双双突破12;《运动与健康科学》创刊八年即跻身世界体育学期刊第五;《光子学研究》在世界光学期刊中排名第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开拓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平台,有效地进行国际沟通和传播,是全球学术领域共同的需要。创办并办好学术期刊,不仅可以开拓更大的发声渠道,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更为积极的话语权;更应该看到,在吸纳全球学界投稿、交流,集聚各国最活跃的青年人才等方面,都可以成为独特“龙门阵”。
也有专家指出,如何更好地做好这个立足上海、背靠中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发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力,是否能有意识地推进“上”字头学术期刊“矩阵”建设?集散成团,遥相呼应。
国外绝大多数优秀学术期刊都属于某一出版集团,通过母刊、子刊等多重关联,共同放大“声音”。如此,生发于创新土壤的学术期刊,能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