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永不拓宽!上海武夷路“针灸”后空间这样变大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田 泓

2020年12月31日09:0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人民——这是2020年6月,上海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出的举措。那么,具体怎么“提”?怎么“留”?大江东工作室关注到一条频频被人提及的马路,果然颜值颇高,有如一条绿色长廊,荫庇着“廊”下慢慢踱步的行人。

武夷路是长宁区历史风貌街区,其中约800米路段,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永不拓宽,是因为细细的街,有很深的内涵,承载着太多城市记忆。可是,面对土地紧张、功能滞后等资源约束,两难如何变成兼得?从2017年起,长宁区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有机更新提升武夷路街区品质,用“城市针灸”大法,让历史街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重新焕发活力。

武夷路街景

改造建筑架空底层,留出“口袋公园”

武夷路305号,路口原来有幢年久失修的砖木结构平房。最近,周边居民惊喜地发现,这里变了模样——老房子还在,但内部功能和结构“鸟枪换炮”,俨然成了公共会客厅;原本逼仄的弄堂拓宽了,还多了个供行人驻足休憩的小型开放空间“口袋公园”。

释放更多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是武夷路更新的最大亮点。

这条武夷路,建于1925年,全长不到两公里,却保留着上海百年街区的“自然生长史”,各个时代的建筑风貌叠加共生,简直是一部缩微版的上海百年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越界筑路,引来外国机构和富商造房办厂,留下瑞士总会、比利时领馆等代表性花园住宅,还有天源酿造厂、大公纺织染厂、大丰化工厂、益昌橡胶厂等工业遗址。1958年开建了工人新村,改革开放后拔地而起多层、高层住宅,又给这里带来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百年倏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积淀背后,有跌宕起伏的传奇,也有公共空间缺乏、功能设施老化的尴尬。

2017年4月,长宁区实施推进武夷路城市更新,定位“静?雅武夷”,打造城市慢行道。聘请专家团队,对以武夷路为核心的47公顷土地进行城市更新项目整体研究。武夷路更新项目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沙永杰说,武夷路街区城市更新改造,不搞增量发展,而是在现有存量下,通过政府推动和社会市场力量的跟进,实现地区品质提升、能级提升和价值提升。

武夷路155地块仪电项目效果图

武夷路155地块权属于上海仪电集团,原建筑曾用于电表厂、幼儿园等,规划后将改建成综合写字楼。项目方在设计时,便主动将沿街“金角”位置底层架空,释放出底层空间,沿街建筑也尽可能退让,为拓宽公共通道留出空间。

飞乐地块效果图

香港嘉华集团去年通过公开土地市场拿下“新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厂址改造项目,准备打造集时尚创意、休闲娱乐及文化艺术的特色街区。项目负责人黄圣舟说,飞乐地块地形特殊,周边邻里关系极为复杂,被老洋房、医院、老居民公房、企业办公楼和新建高层住宅包围其中,加之容积率受限、要兼顾原有风貌,“改造可谓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规划设计时,为了协调北侧武夷路整体风貌,并避免对居民日照的影响,刻意对新建筑北侧做层层退台处理,释放出比常规项目更多的公共空间。建筑中心公共广场通过南北两侧的公共通道,分别与武夷路和昭化路相连,使行人可以自由到达建筑内部。建筑师柳亦春说:“通过疏通和释放,像‘针灸’一样,细致拆除建筑与周边的隔离,活化周边地区。”

负责武夷路项目协调的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主任袁祥庆表示,武夷路正在建设或已经竣工的6个项目中,无一是全部拆除重建的,而是采用再生性改造模式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

听居民诉求,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有烟火气的街区,离不开居民的参与,武夷路更新,最终要让居民得益。

武夷路原住民、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华霞虹教授受聘承担华阳街道15分钟生活圈的研究规划。沿线各个项目都在规划和建设阶段进行公示,广泛听取街道和周边居民意见,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规划图则和建设方案。

华霞虹说,武夷路更新,并不是要改造成一个对居民来说完全不一样的武夷路,而是尽量保留城市肌理,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武夷路沿线里弄房屋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空中线缆交织,排污管网老化。属地街道与居委会仔细排摸居民生活相关诉求和需求,对微更新提出意见建议。今年7月,武夷路290弄和321弄两处居民区进行了微更新改造,解决了积水、违章搭建、杂物堆放等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急难愁”问题。

3年来,长宁区共修缮武夷路沿线精品小区、进博会项目、优秀历史建筑及里弄房屋累计达20余万平方米。

武夷路320地块原为工业用地,后用做菜场,更新后将升级为集生活休闲、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商业体。项目规划时,保留原建筑43%的面积和菜场功能,方便武夷路居民日常生活。项目负责人上海长宁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朱晟勇说:“我们承诺改造升级后,摊位租金不涨。”

海派石雕非遗继承人陆小华在武夷路开店多年,妻子更在武夷生活了70年。他们目睹了武夷路街区3年来的改变:“改造后的武夷路,既有历史的韵味,又有时尚的潮流,能吸引年轻人放慢脚步,到店里看一看,了解一下传统文化。”

挖掘和保存街区历史成为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和居民共同的自觉。武夷路305地块在改造时,规划部门和设计师们在踩点时,将居民访谈录像保存。利用历史遗珍,举办诗歌沙龙、漫行武夷等公众系列活动,引来众人打卡。

(本文图片由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提供)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