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列车保有量迈入7000辆时代 城轨网络和车辆规模双居世界第一

2020年12月26日17:11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12月26日电 (龚莎)12月25日下午,随着三列14、15、18号线最新的全自动驾驶列车齐齐亮相上海地铁封浜基地,标志着上海地铁列车数正式进入了7000辆的新时代。今年底,伴随10号线二期和18号线一期南段建成通车,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规模和车辆保有量均双双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实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为“十四五”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忆往昔看今朝,既有发展速度更追求发展质量

上海地铁自1993年开通运营至今,已走过27个年头。回溯历史,1992年10月,上海地铁首列列车从德国运抵上海;2007年,列车保有量突破1000辆;至2009年底,列车保有量翻一翻,达到2000辆;2012年夏天,上海地铁又迎来了第3000辆列车;2016年年底,第4000辆列车在9号线三期上线;2018年7月,上海地铁第5000辆列车在2号线北翟路基地亮相;2020月5月,第6000辆列车在16号线治北基地落户,而当年年底快速达到7000辆,即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增加了1000辆地铁列车,这在世界城轨行业尚属首次。

从第1辆到第7000辆,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量,更是“质”的飞跃。据统计分析,近年来上海地铁的新车可靠性较早期车辆高出5—6倍。以车门为例,2016年全网列车发生的车门故障总数超过951件,而2020年在全网列车数量翻倍增长的情况下车门故障总数反而下降到了478件,降幅达49.7%。同时,车辆维修故障检出率也达到了92%,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上海地铁不断追求卓越,持续提升列车安全运行的可靠度和稳定性。

另外,地铁列车从完全依赖进口的初代直流传动列车,过渡到第二代交流传动列车;从第三代的国产节能绿色环保列车,进化到拥有自主设计的第四代标准化全自动驾驶智能列车,上海地铁列车不断向着人性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目标前行。

四代车和四代上海地铁车辆人见证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地铁从德国引进了16列西门子全进口列车,当时的地铁列车采用直流电传动,车厢客室内配置了定频空调、日光灯照明和木质地板,列车驾驶也主要依靠司机操作,仅有简单的ATC防护系统辅助司机保障列车安全。

1999年,上海地铁从德国西门子引进了采用交流传动系统的01A03型电客列车,至此上海地铁列车开始了第二代交流电传动时代。“交流传动”列车不但在传动方式上进行了升级,在列车设计及国产化程度上与第一代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提升。2005年,由外方主导设计,上海地铁进入了国产化时代。2008年,可实现自主设计,列车国产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10号线全国首条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路开始,到如今的18号线以及即将通车的15号线和在建中的14号线,上海地铁再次升级启动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包括自动唤醒、自动发车、列车自检等一系列全自动无人驾驶功能,而运营质量表现均大幅优于人工驾驶列车。2016年起,上海地铁以17号线为契机,开始了列车状态信息智能运维系统的建设,实现列车大数据的采集功能。

上海地铁车辆从最初整体引进,逐渐转为消化吸收,到最后自主创新三个重要阶段,而每个阶段、每个时代,都有每一代车辆人夜以继日的无私奉献。老一辈地铁人(第一代)陈柏年、沈关根等都是车辆的开拓者,也是引路人,他们带领第一批车辆人攻坚克难,夯实地铁车辆专业坚实基础。也有怀揣工匠精神,对地铁事业无限热爱中生代(第二代)的李鹃伟等,他们活跃在车辆检修一线,为提高检修生产效率提出许多小发明、小创造,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项荣誉。如今,新生代(第三代)的陈朝等车辆人,以及未来(第四代)新入职的90后大学生正在探索新时代下的智慧地铁。结合上海地铁“一网统管”,依托大数据平台,车辆智能运维新模式,抢占轨道交通行业智慧发展新高地。他们都是普通的车辆人,在不同时代用自己的行动为城轨车辆事业绽放光芒。

截至“十三五”末,上海地铁建成总计771公里(含15号线)、共459座车站城轨网络,全网逾7000节列车保有量,日客流超千万人次,公交分担率达66%,目前已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超大规模网络。

(责编:龚莎、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