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最美家庭】孔艾华家庭

2020年12月23日14:54  
 

在徐汇区有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三口之家,男主人孔德山是徐汇区长桥街道综治中心信访办负责人;女主人孔艾华是徐汇区社会福利院业务主管;独女小孔刚刚踏入大学校门。这快乐的一家人在幸福年代琴瑟和鸣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和谐之音。

“孝悌”治家

孔德山、孔艾华夫妇来自浙江中部山区的榉溪村,他们是孔子的后人,传承了孔子遗风,以“孝悌”治家。虽已离家二十多年,但是“知孝明悌”的家族观始终根植于心。他们身在上海却背负着一个大家庭的责任,包括老家的双方父母、兄嫂、姑侄至亲,孔德山由于少小离家读书、工作后鲜少尽孝,每每家中有事只能给予经济和精神支持,成家后也是父母来上海帮忙带孙女。至今难以释怀的就是那年母亲离世之时,他正在北京为“两会”做基层的维稳工作,未能床前尽孝是此生最大的遗憾。孔艾华从事养老工作多年,她深深理解丈夫那份“子欲孝而亲不待”歉疚。为了弥补丈夫的亲情遗憾,她越发地孝敬公公和家中的其他长辈。每日电话问候,哪怕只是听听老人的唠叨;节假日回老家端茶送水,实实在在陪伴着老人。有一次老人住院手术,夫妇俩请假日夜照料,兄弟姊妹们根本插不上手,同室病友也分不清是儿子女儿还是媳妇女婿,老人术后仍有疼痛但是黝黑的脸上绽放着如花的笑容。

“勤俭”持家

孔德山、孔艾华夫妇从小喝着榉溪水长大,受到古老村落中勤俭、朴实民风的熏陶,这种无言的教育指导着他们的言行,即便早已告别“艰苦”二字,但是勤俭持家的原则始终坚守。家中的一日三餐极简,而且每次吃完碗里不能有剩饭,女儿已经听惯了父亲的老生常谈、忆苦思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前我上军校的时候,爷爷奶奶和伯伯姑姑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就是为了攒钱供我读书,自己种的粮食都舍不得吃阿,所以粮食是绝对不能浪费的。”女儿有时嫌家中饮食清淡寡味也只能背着父母偷偷点一次外卖打打牙祭。家中节俭对外却从不吝啬,有一次女儿同学生日聚会想买件新衣服,孔德山却说:“买啥新衣服啊,穿着干净得体就行了,学生嘛就应该穿个校服。”女儿哭着向妈妈告状:“爸爸捐款倒是大方,什么助学、助贫他都不拉下,小区贴红榜每次都有他的名字,就是对我那么抠门儿。”孔艾华引导女儿要把钱用在最需要关爱的人身上,勿与人攀比,要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夫妇俩还将勤俭节约的家庭美德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节水节电节能源,联系工作也常常用的是自己的手机,点滴小事数不胜数,言传身教带动同事。

“诚信”传家

家是宁静的港湾,淡泊、美丽;真诚相待的家人,清澈、朴素。孔德山、孔艾华夫妇对女儿的教育就是从“诚信”开始的,“商鞅立木取信”、“曾子杀猪教子”等故事陪伴女儿长大,孔德山常常说:“做人,首先三观要正。女儿,爸妈不要求你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守住诚信的底线你将会受益终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基层信访接待工作中为了实现“最多访一次”的工作目标,他将心比心站在信访者的角度了解信访诉求,尽己所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百姓所忧,解百姓所难”,他真诚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办事能力深受辖区居民的信赖。

新冠疫情爆发后,孔德山、孔艾华夫妇毫不犹豫携手冲上抗疫前线,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服务对象,他们凭着同样的真诚和善良服务着社区居民和福利院的老人。在福利院完全封闭管理期间,孔艾华连续14天24小时在院工作、生活,孔德山除了努力工作、照顾女儿、关心老家的亲人,还通过电话、微信鼓励、支持妻子全身心投入养老服务工作,福利院的职工和老人纷纷为他点赞,授予他“福利院最佳家属”的称号。

夕阳西下,晚霞照进了孔德山、孔艾华的家,一家三口围坐桌前,他们享受着人间最朴素、最真诚的家庭温暖,一曲琴瑟和鸣之音飞出窗外。

(供稿:徐汇妇联)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