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战结合,建设医疗机构重大疫情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

陈方、刘义成、蔡沁怡

2020年12月15日09:13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摘要]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与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医疗机构夯实应急状态下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以平战结合为指导思想建设好重大疫情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为全面提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近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结合中央要求与本地区防控工作实际,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出台实施意见,如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重点指出要建设定位明确、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

从中可见,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医疗机构如何遵循中央与地方政府要求,切实承担起公共卫生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和应急医疗救治职责,建设好一支重大疫情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传统传染病发病的特点,为高效利用好有限的医疗资源,遵循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出的“平战结合”方针,集中精力建设好一支“战时召之即来,平时防患于未然”的“预备役”队伍,是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做好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及时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可持续路径。

结合本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治经验,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公共卫生预警意识与责任意识,奠定“预备役”建设的思想基础。医疗机构作为服务患者的窗口,常常是各种传染病患者的首次就诊“地带”。就本次防控工作来看,可以发现大部分新发传染病患者并非首选感染科就诊,而是依据病症前往普内科、呼吸内科、发热门诊等科室就诊;再加上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因发生其他疾病而来到医院的可能性,医疗机构内各类人员都有接触到新发传染病患者的机会。因而只有全员树牢公共卫生预警意识、责任意识,筑牢“预备役”队伍的思想底线,才能自觉履行公共卫生防控责任。

2.细化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架构,有的放矢开展队伍建设工作。根据新发重大传染病的传播特征,公立医院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应包含两个部分,专业技术骨干与后备救援力量。

专业技术骨干由感染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具有分析研判传染性疾病发展趋势、创新诊断技术、随时指导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指导与支持的能力。必要时接受上级组织的统一调度指挥,领导组建应急医疗救治队伍。骨干队伍也可纳入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人员,在数量上相对精简,但业务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水平、科研能力都必须有过人之处。平时,他们是各自领域里的带头人;战时,要能扛起大梁,每位成员都能独立带领后备队员开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救治易感人群等应急医疗救治工作。这支骨干队伍同时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联系的桥梁。平时他们既可以参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业务培训、疫情分析;也可以参与医院的感染控制管理、疫情防控规划和实施组织、人员培训,从而使CDC和医院之间无缝衔接,完善疫情防控体系。

后备救援力量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组成,涵盖医护人员(来自各个临床专业,涉及各个层级,包括麻醉、影像、护理、检验等医技护理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人员。通过重大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专业技术力量的必要补充。当突发公共卫生重大疫情救治需求超出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时,启动后备救援力量参加救治工作。在专业要求之外,每位后备队员都需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极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平时,他们接受统一的公共卫生技能演练培训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并在各自的科室日常工作中发挥公共卫生重大疫情的监测预警、信息收集、协调沟通作用;一到战时,则随时服从医院乃至上级单位的安排,作为中坚力量参与疾病防治。

3.关注培训与演练,聚焦能力提升。为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公共卫生重大疫情专业诊治能力,需要坚持预防和应急救治结合,建立健全“预备役”队伍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医院感染等疫情防控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并且结合“预备役”队员的专业背景进行深化,形成部门和亚专业的预案。

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业务和团队协作培训,也要进行医疗救治设备使用、隔离防护衣穿着和隔离状态下的医疗操作等实战技能培训,提高队员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和处置意识;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进行公共卫生重大疫情预警数据上传上报培训;还要加强与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体系中联防联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开展协同合作培训。在培训目标上,要形成平战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战之能胜。要安排“预备役”成员每年到感染科和发热门诊轮岗工作1-2周,参与传染病诊治,提高“预备役”队伍的传染病甄别与预警能力,熟稔院内院外的可疑病患收治、转移流程,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警觉意识。鼓励“预备役”队员将本专业与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在培训方式上,通过组织“预备役”队员积极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科普宣传活动、爱国卫生运动等,充分发挥“预备役”队伍在健康服务中的专业科普作用,提升队员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的能力以及“为民所想、为民而战”的平战结合意识。

4.加强组织投入保障,积极落实中央精神与地方要求。为进一步建设好公立医院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各级政府、卫健委、医院管理等上级部门要做好医院应急医疗救治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保证人员培训、队伍组建和疫情防治物资的持续投入。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管理体系中,由政府进行全方位、高层次、多角度的规划安排与协助指导;各家联防联控单位人员在上级的统一协调下,以合理调配资源、平战结合机制、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深化开展应急工作。

综上所述,作为公共卫生重大疫情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医疗机构承担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重大疫情预防监测与医疗救治职责,在联防联控、机制流程、物资设施保障、人才储备、学科建设、综合服务等方面,都必须持续提升统筹管理能力。将落实人员保障作为首要任务,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队伍,不仅能够长久推动我国感染学科的发展,又能坚实地保障公共卫生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高效运作,实现人民平安健康。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责编:严远、金煜纯)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