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非遗研培呈上“时尚黔风”新答卷

2020年11月23日20:0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学员设计的创新民族服装让人手动点赞,非遗研究如何在国际化的魔都生根开花,传统刺绣创意与时尚设计联袂带来精彩作品秀演……11月19日-22日,东华大学第八期非遗研修班结业系列活动举行,此次活动为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主题活动“东华活动周”的“传承”板块。“精英回归,精准帮扶”是本期研修班的特点,12名往期优秀学员和8名来自上海对口帮扶的贵州遵义学员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研学,交上了一份美好答卷。

作品刮起时尚“黔”风

在19日开幕的“东华活动周”时尚黔风·第八期非遗研培成果静态展上,20位学员的百余件创新设计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包括贵州传统民族服饰、学员在研修班学习期间以及在贵州设计制作的刺绣产品、非遗文创品等。来自贵州的苗、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刺绣非遗传承人学员通过高校研培平台,尽展好身手。通过研修实践,学员们不仅掌握了从选择面料开始的服装制作全过程所需技能,而且积极性高燃,更有不少学员的设计灵感一发不可收,制作了好几套马上能投入市场的创新民族服装。

研修班学习现场

镶上铜片,再配以流苏,原本两片式有些“老土”的民族服装,顿时灵动了许多。服装设计制作者韦厚珍是老师眼中“爱动脑筋”的“学霸”,曾参加过第五期研培的她在“回归”研修中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传统民族服装外,她还做出了 4套抱枕,且面料、工艺手法各不相同。“从初稿设计到做出成衣,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东华老师们耐心地教我,启发我创新改良。” 韦厚珍谈起研修获得感满满。在贵州六盘水开办扶贫企业的她,想尝试“校企合作”的路子。“东华大学是我理想的合作高校,这里的服饰设计、文创品都比较适合我。我要努力带动更多姐妹就业创业。”

当非遗遇上国际化

新时代,非遗保护如何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2日上午,“本来·外来·未来:国际化视野中的上海非遗研究”东华大学第八期非遗研修学术论坛举行。论坛分为致敬研培——《上海绒绣研究》首发式、总论坛和分论坛三个板块,汇聚了校内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与传承人同台论“道”。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旅部非遗项目原评审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原副会长陈勤建认为,在上海中西交融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鲜艳夺目,非遗与城市文化个性和精神品味互为依存,上海的非遗形塑也造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个性。

论坛现场

“国际化”是上海的地缘文化特色之一,也是东华大学设计学的学科特色之一。上海绒绣颇能体现地缘文化的国际化特色,它从西方舶来却在上海开枝散叶生根开花,最终成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上海绒秀研究》首发式上,青年学子致敬非遗,现场充满了文化传承的仪式感。

近年来,东华大学充分发挥“研培高校”作用,在“研”与“培”上下功夫,将非遗研培与学术研究、学生培养紧密结合,为非遗传承发现和培养更高层次的新生力量,促使设计学科在融入国际、聚焦时尚的同时,更深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表示,举办论坛的宗旨之一就是为沪上学者、学子提供学术交流、试水的机会,鼓励研究生不仅听大咖说,更要有独立研究、主动交流的勇气和底气。

“秀”一段传承发展的佳话

“民族与时尚,传统与创新,矛盾与融合,看似不搭又紧密相连。我希望能成为它们之间解密的桥梁,做苗族刺绣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绣娘、学员熊宽燕激动地说。由传承人学员和10位东华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结对设计的40套时装,在22日下午举行的非遗研培成果动态秀上轮番登场。学生、设计师与非遗学员同台共秀,一场“魔都+黔风”的服饰盛宴诉说着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佳话。

动态秀演现场

苗族纹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T台上,由艺术设计专业研二学生徐君怡和非遗传承人黄贤梅、田孟勤、冯时素联合设计制作的《苗意》系列服装夺人眼球。《苗意》以苗族挑花背扇纹样、银饰纹样为灵感来源,传承人和研究生共同设计苗族银饰纹样,将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相糅合,探索更多呈现可能。通过激光表面处理技术,把八角纹、蝴蝶妈妈等有苗族代表性纹样呈现在面料上,加以十字绣、打籽绣等装饰,让图案富有层次感。在激光标记的基础上,以锁绣等完成银饰纹样刺绣,再辅以银饰点缀,使服装保留了银饰的灵动感。

《苗意》系列服装设计图

以明亮鲜艳的红色为主调的《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装,打破了人们对苗族以蓝、黑、白为主,较为深沉的传统印象。作品设计灵感来自黔东南苗族“蝴蝶妈妈”的传说,在工艺上,将蝴蝶妈妈、花、鸟等苗族纹样用锁绣、平绣、缠绣等绣在印花面料上,提升了服装的立体感。

《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装秀

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定点研培高校,东华大学聚焦贵州、云南,通过非遗研培厚植设计学科发展内涵,助力教育扶贫,体现了研培高校的责任担当。(孙庆华)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