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五周年特别大展“重置”拉开帷幕,并作为常设展与观众全年见面。
作为一项创举,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项目始于2015年。过去五年间,博物馆与当代优秀的艺术家合作,利用玻璃材料,委约创作特定场域的大型装置作品,并每年举办展览。张鼎、廖斐、 杨心广、毕蓉蓉、林天苗、刘建华、孙逊、朴庆根等8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不断挑战玻璃材料的边界,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作品,五年来的每场展览都是一次惊喜。
“这是一个对当代艺术界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项目。”艺术家张培力评价。美国玻璃艺术协会前主席Michael Rogers表示:“这是世界上其他玻璃博物馆想做但没做到的事情,这个项目代表着玻璃艺术的未来。”
此次展览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展览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延伸到户外“装载”作品的“集装箱”,遍布整个博物馆园区,形成一条全新的观看和体验路径。当代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不断打破固化的体制与模式,通过对可见领域的干预,迫使固着性不断隐退,打开人们对于现有世界认知的思考,从而实现意义的“重置”——这也是“重置”展题所示。
在“退火”项目中,上海玻璃博物馆鼓励每位艺术家与陌生的玻璃材料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接触,以“陪伴式”的态度参与所有艺术家项目的每一个过程。艺术家们经历了对材料的陌生和误解,最终创作出令观者和业界都惊喜不已的作品。此外,“退火“项目下诞生的作品也进入上海玻璃博物馆永久收藏体系。对五年来项目系统梳理的文献资料,也将在“重置”大展首次亮相。
每一次“退火”项目的呈现,都凝结着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特观念。从张鼎对于物质特性惯常认知的打破,杨心广对于玻璃与“断肠”意向的契合,廖斐对于“平坦”意义的思辨,毕蓉蓉对于线条、块面、色彩、结构的再次构建,到林天苗对于个体与社会控制的思考,刘建华追问个体与日常的联系、重置并打破习以为常的既定概念,再到孙逊以玻璃机械装置结合绘画、呈现非线性的“空间叙事”,以及朴庆根对于“观看”这一动力相关且更为复杂的欲望机制的探索……玻璃这一古老又恒久的材质的无限可能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玻璃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兼执行总裁张琳表示:“在未来,我们希望不仅仅为公众呈现以‘物’的视觉欣赏为导向的展览,更希望能为公众呈现引发思考、触动灵魂的展览。期待有更多出色、更具生命力的展览的诞生。”
据悉,“重置”大展免费对公众开放,持续近一年,展至2021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