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浦东再出发 | 从“码农”到“菜农”,他用吃来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

2020年11月09日15:20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江畔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一流张江科学城,平地里长出陆家嘴的“上海高度”,芦苇滩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网通办织出服务企业的“上海温度”。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三十而立的浦东又将如何勇担使命再出发?

我们从30位财经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机构身上去寻找答案,记录“浦东现象”、总结“浦东经验”,感受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浦东精神”内核。

第一财经、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联合推出特别节目——《乘风破浪——浦东30年,财经30人》大型人物访谈。30场对话畅叙30年家国情怀,看上海浦东,如何再造一个新未来!

梁昌霖:叮咚!

这个影响到每个人的新物种钉在了浦东

梁昌霖,叮咚买菜创始人。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部队服役十余年。2002年,退役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慕名到张江创业。2017年,梁昌霖创立叮咚买菜,在上海浦东建立了第一个前置仓,逐渐形成了一种高速成长的生鲜电商新业态,在没有任何巨头加持的环境下,叮咚买菜做到与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腾讯合作的每日优鲜分庭抗礼。作为在线新经济的代表性企业,扎根浦东的叮咚买菜是浦东新兴产业的缩影。

希望的田野上 从“码农”到“菜农”

第一财经: 您从军队转业之后,为什么选择到上海浦东创业?

梁昌霖: 当时觉得做商业一定要去上海,其实谁也不认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坐地铁发现有一站叫张江高科站,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搞高科技的,就到了张江,后来就一直在张江,有18年了。

第一财经: 那个时候从张江高科站出来之后发现的景象,现在还有印象吗?

梁昌霖: 当时感觉是金色的田野。记得我去注册公司,找不到地方,想路上找个人问问,结果路上也没人,忽然看到过来一个人,我赶快冲上去说我想问个路,他说不好意思,我也想问路呢。我注册的公司在浦东软件园,郭守敬路498号,我住的地方叫杨家镇,每天从杨家镇到浦东软件园到要经过金科路,大概20分钟步行的路程,我早上走一路没遇到一个人。

第一财经: 您在浦东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什么?

梁昌霖: 最早是自己写了一款软件,第一个做视频剪切和合成的软件是我开发的,当时就挣了一笔钱。因为那个时候互联网带宽还不够,这款软件解决了在带宽有限的情况下,怎么传播视频,观看视频,甚至怎么合成一个DVD,刚好有人需要,所以销售结果还不错。

第一财经: 所以您做的项目其实和张江高科的这个名字非常契合。但是走出地铁站看见金色的麦田的时候,你没有犹豫吗?和你想象中的上海不太一样吧?

梁昌霖: 虽然说那是田野,不是那么发达,但是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希望的田野,创业就是在不是很发达的地方找到机会。

第一财经: 在希望的田野上,怎么从“码农”变成了“菜农”?创办了叮咚买菜?

梁昌霖: 2003年我就有了第一笔钱,做了一个母婴的互联网,大概是中国比较早期的母婴社区。

第一财经: 您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又在国防大学读的本科,怎么想到去做母婴呢?

梁昌霖: 对,好像跟育儿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事情首长问过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小儿科”的事情?我就拿出我的名片,我名片背后有句话叫“民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妈妈的竞争”。我发现2003年那一年,80后很多第一批的独生子女,自己还是孩子,怎么教育好孩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当时就回答我的首长说:“当兵12年,我理解一件事情,最大的国防未必在军队,而在教育,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学校的教育,可能是妈妈的教育。”我是想通过互联网,能让年轻的新妈妈们学会带孩子,孩子强则中国强。

2014年,为了追赶社区O2O的风口,不甘寂寞的梁昌霖创立了叮咚买菜的前身——叮咚小区,然而这次创业却并不顺利。彼时,正是生鲜在线兴起的时候,梁昌霖转而进军生鲜,从此专心“卖菜”,2017年5月8日,“叮咚买菜”App上线。

第一财经: 感觉您永远是一个创业的状态。您认为在上海创业有哪些优势?

梁昌霖: 我觉得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有它的特点,比如说居民的需求特别旺盛,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机会特别大。我们上海的企业更加务实,能把事情做深做透,那么这是互联网下半场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互联网下半场可能是上海企业的机会。

小前台大后台

让美好的食材像自来水一样触手可得

第一财经: 叮咚买菜是互联网下半场进场的创业公司,把客户需求做深做透在咱们叮咚买菜上能体现出来吗?

张旭梁昌霖: 举个例子,原来电商是今天下单,明天送达,我们觉得作为生鲜,生和鲜只有一个维度,就是快,快很重要。第一个是保鲜,菜的新鲜度好,鱼送到家是活的。第二是人性的特点,就是人们不愿意去等待,也不愿意为明天吃什么做计划。所以我们是第一个提出29分钟把菜送到家。

第一财经: 您说29分钟一定把菜送到家,那29分钟和40分钟这个11分钟的差距,作为你们背后做的工作来说,它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

梁昌霖: 首先布点就不太一样,比如说我们会把上海每两三万住户做一个格子,这里面就要有我们的前置仓,要有我们的供给跟上来,原来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区域。第二个不一样,就是对这些骑手调度的算法都不太一样。

前置仓,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着社区周围的一系列小型仓储中心,这使得总部中央大仓只需对前置仓供货,也能够覆盖最后一公里。公司统一采购后运送到中心仓进行统一加工,然后冷链运输到各个社区前置仓。消费者下单后,商品从附近的前置仓发货,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这便是支撑叮咚3公里范围内可以做到30分钟送达的重要前提。依靠前置仓模式的差异化布局,叮咚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叮咚买菜前置仓的密度领先于同行。

第一财经: 今年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不能出门,发现叮咚买菜是个很好的选择。对待这样的一个突发情况,公司的反应怎么样?我们的供给怎么满足需求?

梁昌霖: 在二三月份的时候,用户的需求出乎预料。大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做了更多的采购,奔赴各个产地,因为当时疫情刚刚起来,大家意识都还没有那么强烈,我们就发动农民再回到田里去收割。从产地到上海的过程会经过很多的设卡,上海也比较支持我们,给了我们一些防疫的政策,我们拿着这些证明去跟当地谈,说我们是保障上海民生的,然后我们调动了各种公司的车辆,增加了仓库,增加了人员,所以最后能把食材从田间源源不断地拉到上海来,保障我们的供给。

卖菜也是高科技 靠谱是硬道理

第一财经: 我们知道做生鲜不止咱们一家,您还有很多竞争对手,咱们的战略是怎样的?

梁昌霖: 我们还是希望在一个城市能够做深做透,我们会看一个词叫复购率,我们认为用户的复购率更重要,新用户资源、流量资源总会枯竭,只有用户需求生生不息,要不断挖掘既有用户的需求,提高复购率。

第一财经: 决定复购率的核心关键是什么?

梁昌霖: 我们自己叫确定性,虽然创业公司是在不确定里面寻找机会,但是用户需要的是确定性。对于卖菜这个事情,有三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品质是要确定的,因为生鲜特别的非标。第二,我们叫时间确定,因为大家买菜是等着做饭的,如果我不能准时送到家,那么你可能就想着孩子会饿哭是吧?就想着要不要我去菜场买菜,要不出去吃,就对你不信任了。另外一点叫品类要齐全,因为菜是要搭配的,你如果缺了葱姜蒜,或者少了什么东西,就没法做菜,那么我们做好这三个确定性是关键。让用户觉得很靠谱,我们复购率就起来了。

第一财经: 我之前看网上报道,说公司的客单价好像不算高,所以成本和利润一计算,收益不是很高,是这样吗?

梁昌霖: 仍然是这样一个逻辑,复购率高了以后,订单量会很高,在单一区域里你的密度高,这个时候效率很高。我们认为客单价是用户需求决定的,一个家庭一天正常吃菜吃水果的消费可能就六七十块钱。如果你追求一百块钱,那么你错了,你不是以用户需求作为驱动力,你是以自己成本作为驱动力,这个思考角度是错的,创业者所有的价值都来自用户的需求。

第一财经: 谈到用户的需求,在疫情期间培养起来的在线买菜的消费习惯养成了吗?现在大家可以走出家门之后,从前这个量能保持吗?

梁昌霖: 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疫情以后单笔的客单价是有下降,但是用户量还在上升,现在比二月份,我们在上海的用户量又翻了一倍多。我觉得在线经济是一个趋势,疫情其实是推动了很多事情发展的加速,发展方向没有改变,一定是往在线经济发展。

第一财经: 从叮咚买菜的布局来看,先是上海、长三角,还有深圳、珠三角。接下来呢?

梁昌霖: 现在我们在看三线的城市,比如说我们刚进入马鞍山,后面我们会进入芜湖。

第一财经: 三线城市电商消费的习惯,应该是和上海深圳不同,因为上海和深圳白领多。他们对时效性的要求,时间概念应该和马鞍山不同。

梁昌霖: 对,但是你发现更美好的生活大家都是向往的。比如原来只能隔天送,现在当天可以送来,大家也就需要了。第二点,大家可能会觉得当地人民更在乎价格是吧?这个原来大家有一个误解,会觉得在下沉市场农产品会更便宜,但今天在中国,农产品已经是全国性的供应链,到了下沉市场的物流成本更高,价格会更高。原来他会觉得我确实在那个地方买东西便宜,但是可能品质上不一样。吃这个事情很难骗人,因为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比较。

第一财经: 您会经常上自己的APP吗?上面留言指出的具体问题您什么反应?

梁昌霖: 我每天花特别多的时间在看用户反馈。公司有一个差评学习班,我们一天大概七八十万单,给我们中差评的大概0.17%。我们所有的中差评必须看。每个高管要轮班一周,对中评差评写简报出来。

没有任何巨头加持的叮咚买菜,不断顽强成长,与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腾讯合作的每日优鲜分庭抗礼。叮咚买菜自主开发订单系统、仓储系统、配送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系统,将商品滞销损耗降到只有1%。在互联网崇尚流量为王的共识下,叮咚买菜强调复购率为王,将复购率提升到50%。叮咚买菜推动着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渗透率不断增加,并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目前,叮咚买菜已深入云南大理、贵州遵义等地区,投资建设多个“叮咚买菜合作种植/养殖合作基地”。

第一财经: 就电商在线新经济这块儿,叮咚是大家非常瞩目的一个企业,一路走来也是见证了浦东的变化和张江的变化。在这么一个硬核的土地上,生出这样一个新兴的创业种子,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梁昌霖: 卖菜今天还真的是用技术在驱动,背后也是有硬核科技的。首先是供应链的能力。第二我们不但不断做订单的预测,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点去做推荐,根据每个站的特点做调度,这一块都是大数据。我们今天能做的不多,但是一直在努力。

第一财经: 五年之后的叮咚买菜,您会觉得会不一样吗?

梁昌霖: 会不一样。我觉得体量会更大。你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会不断迭代出一些新的产品。吃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以前我们吃更多是物质需求。温饱是马斯洛需求里面的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但今天很多人用来吃来解决精神需求。比如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人生得意须尽欢,怎么尽欢?就是吃好喝好。你如果不快乐,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吃能解决你的烦恼,这时候已经到了精神需求的层面。

第一财经: 工作在张江,生活在张江,这一路走过来,感觉有不一样的变化吗?

梁昌霖: 首先是有了一点超越,结了婚,有了孩子,也懂了点生活,比如我前面做母婴,今天卖菜又是在努力让大家生活更美好。

第一财经: 浦东30年,您可以说见证18年的成长和发展了,现在三十而立,有什么样的寄语?

梁昌霖: 我特别感恩浦东,浦东那时包容了我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青年,今天已经变成了中老年。你能看到在一个充满生机环境下,人会不断地鞭策自己往前走,在创业中间也有很多挫折,浦东也包容了一个创业者的失败和挫折,对浦东我充满感恩。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成为在线新经济的“新引擎”,在浦东,新兴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从“建筑、民生、零售、工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场景,形成了多元的“在线”模式,延伸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兴产业链条。汇聚了以东方钢铁、塑米城等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为代表的网购新零售平台;以壹药网、波奇网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平台;以支付宝、银联商务、快钱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2019年,浦东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255.4亿元,占全市比重12.8%。在线新经济已成为浦东未来成长的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实习生、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