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之都”莎车县: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年11月06日15:12  
 

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县,是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被誉为“十二木卡姆之都”。

“木卡姆”原为阿拉伯语,作为音乐术语,意为成套的民族古典音乐。这是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产生的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旷野之歌经不断融合,继承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的传统,演变发展形成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

在历史上,维吾尔族木卡姆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整理、规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整理、出版,使十二木卡姆得以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还有出书、拍电影,为十二木卡姆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十二木卡姆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莎车县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

据报道,2007年,莎车县成立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中心,每年会从各乡镇中选拔民间艺人进行培训,并给予经济补助。目前,该艺术中心有传承人48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16岁。在未来,莎车县将更加注重对传承人的培养,将民间艺人从现有的700人增加到1200人左右。

(来源:上海援疆)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