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取景地猛加外挂 上海影视服务奋力“四两拨千斤”

曹玲娟

2020年11月04日15:4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上海影视拍摄指南2020》电子版

孙俪主演的《安家》热播,愚园路被改造成民宿昔舍shehouse的老洋房,经常迎来观光客;童瑶主演的《三十而已》走红,不少粉丝去了剧中取景地保利·时光里逛逛吃吃……

2014年10月27日,作为上海电影产业促进政策的“窗口”,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挂牌,28日正式对外服务,至今整整6年。6年后,机构的“核心业务”之一——取景地服务,已从最初的服务剧组,衍生出“打卡地”推介等内容,用精细化服务将城市文化影视、旅游观光、消费经济等串联在一起。

这也成为上海电影产业6年来发展的诠释与映射。如同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发展,上海电影产业正与城市同频共振、相通相融,与这座东方大城相得益彰。

打响“服务牌”,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更忙了

上海,认识现代中国的一把“钥匙”,很多剧组喜欢来此取景。

取景,并不能一厢情愿。有的取景地,是历史建筑;有的是交通要道;有的是居家场所、办公场地……人生地不熟的剧组,往往一筹莫展。

2014年,为提高上海电影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上海九部委共同推出多项电影产业扶植政策。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随即挂牌成立,重塑中国电影发祥地风采的宏图大志,被聚焦在这个小小剖面——服务。这与“上海服务”后来被列进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不谋而合。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挂牌成立,正是“上海服务”的体现,机构负责人于志庆和他的团队,也因此被业内戏称为“剧组保姆”,被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服务牌”名声在外,机构越来越忙。

截至2020年10月23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7818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6489件次,协调类服务1329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5346家,其中外地单位1492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677个,其中外地剧组323个。

仅以剧组为例,6年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677个,意味着每年有百余个。要知道,几乎每一件协调事项,都是实打实的硬骨头,为解决一件事而跑破脚皮,是常有的事……如上海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电影项目《1921》,片中涉及大量的上海景观,片方申请协调的勘景地,多达四五十个。

机构的主营工作,也越来越驾轻就熟。

2014年,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认定的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是75家,2016年底猛增219家。2020年或将突破300家。而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机构对当时全市16个区的189家取景地进行影像素材采集并建立信息数据库,如今,这项工作已成常态。

《安家》剧照

良性循环也在形成。愚园路的老洋房昔舍shehouse,被《安家》取景后,此前刚上映的电影《荞麦疯长》也找了过来。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繁花》,也来机构备案,考虑选这样的老洋房。

而一些希望加入或者刚刚加入的新取景地,像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等地,也希望通过提高公众知晓度,来促进自身甚至带动周边的发展。

延伸精细化服务,取景地变身“打卡地”

精细高效系统化,是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笈”,但上海并不想把它变成“独家秘笈”。6年时间,被市场证明了的上海经验,开始对外输出。

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潮下,2020年8月1日,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并发布联盟成立共识。联盟的落地,将实质性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服务的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

话音刚落,成果已现。灿星制作《阅读课》,需要去绍兴鲁迅故里拍摄,“联盟8月成立,9月1日我们就接到了这个协调申请。”机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联盟的架构,我们找到浙江省委宣传部,之后联系到绍兴市相关单位,解决了。”

6年过去,机构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外延。“机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经过6年运转,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文旅结合,今年由于疫情,还在推动新经济模式,我们也在思考有什么创新:取景地都是优质资源,怎么和社会、公众产生联动?”于志庆坦言。

取景地之上海大世界(局部)

经过调研,他们总结,目前纳入“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名录的,要么能体现上海的历史人文情怀,像上海大世界、上海历史博物馆,要么能体现上海的市民文化传承,各类公馆、洋房,要么能体现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风貌,像上海中心、上海大都会游艇公司等等,“我们这些影视拍摄取景地,都是经过剧组专业审美过滤过的,都具有独到的美,天然具备‘打卡地’属性。”于志庆分析。

为此,机构向各取景地征集视频和照片,再通过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向公众推介。如一个叫“昔舍·夏沐”的取景地:“坐落在绍兴路上,所处地段应该说是半部文学史了。这间70平米的房子位于新式里弄二层,餐厅、卧室、茶室一字排开,二层也正好是梧桐树枝叶茂盛生长的高度……”

给取景地加上“打卡地”的外挂,延伸出的精细化服务,或多或少也拉动了相关行业。“上海中心原来有一层楼还没出租,正好借给剧组拍戏,像电影《美男子》、电视剧《流金岁月》、新版《涩女郎》等等,都到这里取景过,现在这层楼名气也大了,迅速被租赁一空。”机构工作人员介绍。

映射着近年来上海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从诞生之初,就是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一个窗口,无论是创新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模式输出,都是6年来上海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地久天长》剧照

作品方面,这两年,上海堪称佳作频出,备受业界关注。且不说《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等前两年叫好叫座的影片,这个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幕后是众多的上海出品方,动画大片《姜子牙》,一半的制作由上海红鲤文化完成。

上海电影喜欢讲的一个词叫“筑巢引凤”。在优化了电影产业环境、推出了众多扶持政策后,很多电影人都愿意把公司、工作室注册到上海来。即使没有什么太强的税收优惠政策,名导们也愿意在上海拍戏。除了上海本土走出来的徐峥,宁浩、黄渤、管虎等电影人,都把上海当成潜心创作的好地方。

在电影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这些年上海堪称实现了“闭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培养通用型人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培养专业型人才,上海戏剧学院培养表演人才,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都开设了影视相关专业,甚至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都分别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开设电影大师工作坊培训班、编剧培训班。

上海既是创作的源头,也是市场的大码头。在一些地方还在忙着增加银幕数的时候,上海已经开始着力提升观影环境、升级换代了。上海的票房继续稳居全国城市票房之首,这个国庆档8天时间,上海的票房超过了2亿,日均3000万的数据让人惊叹——要知道,普通日子整个中国内地市场的日票房,也就四五千万。

如今,上海已经形成了“政策-环境-人才-作品-产业”的良性大循环。在上海全力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的当下,影视资源正在快速集聚。除了传统的松江、环上大等产业园区,一些新兴的大型影视聚集区正在成型——今年9月15日,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从松江科技影都升级而来的上海科技影都,已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占全国1/3;长三角一体化也在上海体现着大动作,投资近100亿的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今年6月开工,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7月落地,背靠总投资4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有人说,上海的电影产业振兴政策,最初找准了摄制服务这样一个小小的支点,6年后终于撬起了一个大大的产业。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会“事了拂衣去”。“疫情对影视行业有着不小的冲击,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创意,能给剧组、给行业带去一点帮助,帮助行业尽快复苏、加速发展。”于志庆说。(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提供)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