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读书会聚焦日常生活中的《民法典》

2020年11月03日20:32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11月3日电 (记者 曹玲娟)相对于现行法,《民法典》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普罗大众会产生何种影响?近日举办的第五十四期学习读书会邀请到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大学法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吉栋,通俗化解读《民法典》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

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它还存在不少“新”的地方。

汇九法于一典、以一典废九法,《民法典》汇编九部主要的单行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更利于普通民众查阅。但是,立法语言相较生活语言存在一定距离,难免产生一些误读或者不理解,因此,帮助普通民众读懂《民法典》尤为重要。

活动现场,从《民法典》的修改入手,陈吉栋全面介绍了《民法典》结构及编撰情况。他以通俗语言理顺《民法典》阅读逻辑,举例详述每一编所涉及到的权利与义务,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编修改、新增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的具体影响。

《民法典》意味着民事主体可以通过法律行为创设权利、义务,而当行为导致损害时则需承担法律责任。通过编撰的《民法典》由总则编、合同编、物权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编等七编及一个附则构成,绝大多数的法律条文已被实施,新增部分达到11.7%,而原有条文中做出实质性修改的部分则有19.5%。尽管如此,陈吉栋认为,相对于现行法,《民法典》的“新”是有限的。

但同时,《民法典》的“新”也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十分重要。对于群众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引发社会讨论的热点事件,譬如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公序良俗原则、何为陋习且并不适用习惯法原则?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设定对于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产生何种保障?给主播打赏构成“赠予”合同吗,可以要求退回吗?以及高空抛物事件中为什么有的业主并非实际侵权人也要承担责任?对于以上问题,陈吉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今年,为响应普法号召,陈吉栋参与主编了《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一书,它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通过案例素材讲述《民法典》中的焦点条文,是一部学习民法的通俗教材,堪称适宜大众接受的普法性读物。该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今年7月出版面世。

(责编:王文娟、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