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怎么治? 保护处分、亲职教育是良方

2020年10月29日15:39  
 

“这次宝山区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司法关爱活动,我作为家长积极参与,感触颇深。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发现原本沟通困难、两三句话扭头就走的叛逆小伙,现在也蜕变成一个会与家长交换思想、对人生有了初步规划的人。感谢宝山区检察院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打开他们的心扉。愿这样的关爱活动能帮助更多的人迷途知返、造福社会。”小磊的继父在一次亲职教育活动后如是说道。

小磊正值叛逆期,母亲改嫁后,平日里与继父交流甚少,而继父对他关心不够、管教不严。日前,小磊因为朋友义气,参与了一起敲诈勒索,其行为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检察官决定对其进行保护处分和亲职教育。在为期三个月的保护处分期间,小磊和继父积极参加心理团辅、志愿服务等活动。总结会上,小磊发言说道,“当初犯事的时候比较小,不懂事,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每次参加心理辅导课,讲的内容对自己都有帮助,知道成年后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感觉自己以前做的事情很蠢。今后要好好上班,不惹事,不犯事,过好自己的生活”。如今,小磊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10小时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他坚持着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像小磊这样迷途知返的未成年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宝山区检察院牵头公安机关、教育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团区委、妇联、青少年社工站、“远周中心”、职业学校、心理机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多措并举,深入推进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亲职教育工作。三年来对78名罪错未成年人落实保护处分措施,回归就学就业68人,家长满意率100%。这项推动保护处分工作也纳入宝山区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取得较好成效。

织密“信息网”,虞罪发现跨前一步

宝山区检察院结合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工作,加强与宝山公安分局、教育局、重点学校的信息互通,通过开展群体性案件集中排查、建立公安机关线索移送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信息通报机制、重点学校线索移送机制,打通保护处分对象线索发现渠道。

尤其是今年,针对假期内学校难以有效监管问题,宝山区检察院制定暑期保护处分对象专场教育计划,实现对“熊孩子”监管教育的无缝衔接。在这个暑期,对11名有偷盗、旷课、出入酒吧、殴打他人等不良行为的在校生开展保护处分。

明确“责任田”,多方合力精耕细作

对罪错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需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为此,宝山区检察院牵头,将保护处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精心打造“麦田说”法律网课,对网络欺凌等未成年群体易发问题进行剖析,并向特定未成年人赠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书籍,引导未成年人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协调公安机关落实驻检民警,配合检察机关开展保护处分对象宣告、训诫、责令悔过等工作。由专业青少年社工开展矫治帮教,确保帮教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联合社会公益组织“远周中心”,为失学失业的保护处分对象提供再次就学就业的机会,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借助心理专家咨询库力量,通过“在线家长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对罪错未成年人的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改善亲子关系,修复原生家庭问题,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细判“处方笺”,精准帮教对症下药

为避免帮教措施“走过场”,宝山区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帮教计划,确保对症下药,取得实效。

例如云南籍贫困学生小明因同乡情结参与打架斗殴,检察官通过学校充分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借助心理专家力量,对他们因远离家乡、贫富差距冲突造成的情绪问题进行专门疏导。

宝山区检察院还立足“以志愿服务促内心反省”,依托社会公益组织,鼓励社会闲散少年,注册成为上海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并组织他们将志愿服务送进养老院,通过与“认知症高危风险老人”交流互动中,让他们体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乐趣,从而增加其获得感,提升自我认同。

详建“档案卡”,夯实基础规范管理

宝山区检察院还落实保护处分对象“一人一档”,通过文书规范化、在检察服务中心设立保护处分对象专档、建立不定期回访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等,以机制确保夯实工作基础,推动保护处分工作案件化规范管理。在今年的总结会上,这项工作获得市检察院、宝山区教育局、宝山团区委、学校等与会各方的好评。学生、家长和学校代表纷纷表示,希望检察机关能持续开展该项工作,丰富活动项目。

宝山区检察院将继续深化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通过保护处分、亲职教育,让“熊孩子”回归正轨。

(来源:宝山区检察院)

(责编:实习生、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