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4月10日晚上,黄诗月终于在微博上得到消息,新冠疫苗Ⅱ期临床研究志愿者开始招募。由于Ⅰ期的报名没有通过,不甘心的她每天期待着Ⅱ期志愿者开始报名的消息。
由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分别于3月16日和4月12日启动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两期的临床试验结果先后发布于《柳叶刀》杂志,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该疫苗目前已获批在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4月12日,家住武汉的大一女生黄诗月,完成了接种后的第二次回访,一切正常。她在朋友圈里晒出“重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团队”发与她的感谢状:“感谢您作为志愿者参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Ⅱ期临床研究’,圆满完成疫苗接种和四周随访观察,对您的大爱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报名:当志愿者在我们家算是一种“传统”
黄诗月“先斩后奏”的行为,起初让父母非常惊讶,质疑她为什么要去当“小白鼠”。她打趣道,“就当是去医院做一次免费体检,现在体检一次还要好多钱呢。”当时武汉检测出了一定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黄诗月便以此说服父母:“要是我接种了,别人都没抗体,反而是我比较安全。”况且,疫苗已通过Ⅰ期的试验,使得黄诗月对其安全性更有信心了。最后父母选择了支持。
黄诗月报名疫苗志愿者并非突发奇想。武汉一封城,她的父亲就开始在各个社区当志愿者,凭借理发手艺帮社区里的人剪发理发。她形容说:“我觉得当志愿者在我们家算是一种‘传统’。”
23天前就加入这个队伍的Ⅰ期临床研究志愿者、36岁的武汉人李智谈到,他的家庭也有这种“传统”。
1月28日,武汉封城不久,形势正充满不确定性,身在北京探亲的李智与叔叔驾车返回武汉,这是叔叔的提议。叔叔和朋友筹备了口罩等医用物资来支援武汉的医院。受叔叔的影响,李智在1月25日就提前报名了抗疫志愿者。
而身为教师的父母,则是李智热心于社会服务的启蒙。在李智模糊的童年记忆中,作为老师、有稳定工资收入的父母,经常接济住在土房里贫病交加的邻居,与他们分享镇上带来的食物与生活用品。李智说:“只有我想逃避的,没有父亲不支持的(志愿工作)。”
李智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从返回武汉做抗疫志愿者开始,李智2个月没有回家,一直高负荷地运转着。进城前,民警反复提醒他,说进城了就不能再出城了,让他们考虑好。进城的第二天,他加入了一个医护专车的平台,开始用他的“车小白”免费接送医务人员。之后又由洪山区团委调配了两次,安排到疫情小区卡点值守,后来又去老年公寓做疫情防护工作。
李智在做喷洒消毒工作
3月18日,团委的志愿者群里发布了新的志愿者任务——腺病毒载体疫苗Ⅰ期临床研究志愿者,当时群里60个人由于隔离等各种原因,都没有报名。李智一方面考虑到,如果疫苗试验招募不到志愿者,那他一定要顶上去,因为他迫切地希望武汉好起来,恢复原先的秩序。另一方面,2个月的连轴转后,身心压力很大的他很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养,看看书,让自己静下来。于是他果断报名了。
接种
正式接种前要进行体检,初筛、采血、核酸检测、CT,整个过程抽血两次。第一次需要先抽血检测血液中是否有新冠病毒抗体和HIV抗体。第二次抽血是在确认有接种的资格之后,作为首次的采集血样。
一系列体格检查后,李智被分配到了高剂量组。李智知道高剂量是低剂量的三倍,也提前知悉了疫苗风险,他坦白,自己有过担心,但他相信陈薇院士的团队,因此没有提出放弃接种。
3月24日,李智在左臂和右臂各接种了一针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12小时后,临床反应出现:发烧到38度,持续了4个小时,身体感到十分疲劳。直到当天一觉睡到下午2点,出了一身汗后恢复了精神,“又可以活蹦乱跳了”。
李智正在接种疫苗
4月12日,黄诗月也独自来到了武汉东湖的特勤疗养中心,参加Ⅱ期疫苗临床试验。
“这其实是我人生第二次抽血”,因为从小没怎么生过病,上一次抽血还是不久前的高考体检时。她小声嘱咐护士姐姐轻一点抽,护士一直温柔地和她聊天,让她放松下来。
与Ⅰ期新冠疫苗志愿者的疫苗接种不同的是,Ⅱ期取消了高剂量组,增加安慰剂组,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设计,受试者和接种的医生都不知道自己接种的是否是真实的疫苗,六个月后才会揭盲。如果接种到安慰剂的志愿者,六个月后还会再次接种疫苗。
看着接种完成的志愿者一个个离开,黄诗月这里却出现了问题。
在11点38分接种完毕后,大约过了十五分钟,突然一阵腹痛袭来,紧接着是头晕,心跳加快。她被带到急救室,身体上贴上各种管子,做心电图、测血压,心率一直在一百以上。
在她之前,还有一个小伙子也出现了心率变快的症状,腿还有点发麻,但是没过多久就缓解了。此时的急救室里,只有她一个人躺在床上,身边有几个陪同的医护。
然而,比起紧张,黄诗月用“刺激”来形容这次体验。“有那么多高科技设备在身上,感觉很新奇,有三名医护一直陪着我说话,也更安心了。”她说。 她猜测十八岁的自己是Ⅱ期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刚刚达到了接种疫苗的最低年龄要求。也许正是这一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她反复表示:“我没有什么担心的,也不紧张。”一是提前有心理准备,二是她相信医生。
在急救室观察的时候,负责疫苗研发的陈薇院士,以及来自江苏的医疗队的医生都前来慰问。专家们安慰她:“出现症状是好事情,有很大几率你是打到真的疫苗了,这是好东西,不要慌。”一位住的近的医生还贴心地加了微信,留了地址,告诉她有问题他可以随时过去。稍显紧张的气氛彻底缓解了,她说:“我更加不紧张了,还觉得有点小幸运。”
她还打趣道:“我自己静下来玩手机的时候心率很高,反而一跟医护们聊天我的心率就降下来了。”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黄诗月的心率回复了正常,反复量了几次体温确认没有发烧后,医生才放心地让她离开。
“追星”
作为研发本次接种的新冠疫苗的团队带头人,陈薇院士在接种现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回忆当时的情况,黄诗月形容说:“大家就像‘追星’一样,都找陈薇院士合影。”
陈薇院士与黄诗月
李智形容陈薇院士的团队时,用了“温暖”、“温和”这两个词。这是他从小就最习惯的氛围,给他注入无穷的信心。李智记得小时候居住的村子,都是同族人,非常和睦。6岁起,他又随担任校长的父亲迁居到和谐温暖的校园里。步入社会后,他一直渴望回归到那种单纯、友善的氛围,那是他最熟悉的。
在这份渴望下,看到热爱的武汉受疫情所困,李智投身抗疫工作,在疫情初期选择逆行,疫情得到控制后又投入到新冠疫苗志愿者的队伍,身体力行地去营造他喜欢的团结和谐的社会。他说:“我们普通个人能做的太少,如果能做点什么让疫情早点结束,那一定非我莫属。”
陈薇院士与李智
在李智看来,团结抗疫的精神会“感染”。“Ⅰ期的很多人都互相认识。”李智提到。
而他的经历也感染了身边人。Ⅰ期结束后,两位华中师范大学的老师在李智的朋友圈下点赞,之后果断报名了Ⅱ期的疫苗志愿者。“他们平时就是我很敬佩的前辈。”李智说。
未来
接种完疫苗的黄诗月,也跟随父亲的步伐,一起加入了社区志愿者,帮助处理社区的抗疫任务。
4月25日,她在微博晒出了自己父亲和自己被社区授予的“抗击疫情志愿者纪念证书”,此时的她,跟随父亲一起加入社区抗疫,继续志愿之行。
黄诗月在社区进行志愿活动
4月7日,李智的医学观察结束,4月8日,武汉离汉通道管控解除。还有9月24日的最后一次随访,李智就将结束这次历时6个月的疫苗志愿者工作。
李智的生活逐渐回到正常轨道,但他也没有闲下来。自从疫情初期接送医护,他就开始牵挂医护子女的教育,于是牵线搭桥,建议他所在的华中师大出版社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子女捐书,4月24日,孩子们收到了华中师大赠予的500本华师一附中学霸学法图书。
李智不喜欢用“伟大”这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他觉得伟大这个词属于像钟南山、陈薇院长这样的医生和科研人员。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的家人朋友,也为社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李智收到的纪念物资
李智参与抗疫而收获的所有抗疫纪念物资,包括疫苗研发团队颁发的感谢状,都被他捐献了,现在正静静躺在湖北省博物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里。李智觉得,这些都已是过去式,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吴晓涵 谢雨馨 指导老师 赵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