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绿树阴浓,蝉噪树苍,走进挂着“金山嘴渔村祥鱼名家老船长”牌匾的院子,吱呀打转的老式风扇,遍地可见的舢板材料,排列有序的木制工具,这些疏远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字眼,倒不难把它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家联系在一起;而院子那头笑眯眯地招呼我们的老人,正是这个家的主人——姜品云。
回顾上海地区的造船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水运技术词典》对沙船如是描述:“沙船是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始造于唐代之崇明岛。”元、明、清三代,上海港都曾是中国漕粮海运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年间,上海的造船业发展达到极盛时期,黄浦江沿岸有多家造船厂拔地而起,木帆船、舢板船、机帆船等船具被依次大量投入使用,象征着造船业的发展与延续。
而今,由于濒临失传,舢板船及舢板船模型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上海金山区政府列入第四批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征着上海地区造船史上又一跨越式节点,而这一技术背后不可或缺的人物,便是现居于金山嘴渔村的姜品云。老船长姜品云是渔村唯一熟练掌握手工造船技艺的造船人,也是目前金山区舢板船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凭借其技艺精湛和声名远扬,姜品云在金山嘴渔村无人不晓,常被村民亲切地唤作“云师傅”。
借水推船,回溯往昔
云师傅是土生土长的金山嘴渔村人。据他回忆,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金山嘴渔村便在造船业展现出了极大优势,虽然渔村相对地处偏僻,但丝毫不失活力。
事实上,金山嘴是上海地区的知名渔港,历史上海洋渔业也曾十分兴旺。早在清末民初,小镇上的30多家商店和作坊中,仅经营渔货的渔行客栈便将近占了一半。除此之外,每逢春秋两汛,海鱼、海蜇等水产旺发,来金山嘴观潮的游客和交易的商贾络绎不绝,海塘上人群比肩继踵,热闹非凡。
时移世易,上海的诸多渔村随着城市发展已消失殆尽,唯有金山嘴渔村仍静卧在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坐怀6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上海成陆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最后一个“活着的渔村”。之所以说其生气勃勃地“活着”,是因如今的金山嘴渔村仍保留着与百年前相差无几的样貌。
入村之前,驶于沪杭公路,视线北侧与大海仅一步之遥,隐约可见远处的金山三岛;来到杭州湾岸旁,道路旁一侧是栉次鳞比的海鲜酒家与渔家客栈,另一侧则是经营渔货的摊贩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海鲜干货;再往前走数步,迎面立于村口的是渔村之象征逐浪亭,见证了渔村过往的点点滴滴。沿着脚下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可通向渔村四面八方,倘若无目的地漫行其中,便能体验到时间停滞般的惬意,蝉鸣裹挟着海浪声,一并将世外的嘈杂喧阗掩盖了去,以至忘路程之远近。驻足于定波桥上,可见运石河两岸粉墙黛瓦,古韵浓郁;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处为村中的祥鱼湖,是由大地艺术家、渔村渔民、中外游客等创造性用水生植物“种”出的大地祥鱼景观。若逢夕阳西下,余霞成绮,便可见余晖晕染天色,湖面水光潋滟,在眼前徐徐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渔歌唱晚图。
位于金山嘴渔村中心湖的大地景观《金山嘴·祥鱼》/采访者供图
远离纷攘喧嚣的金山嘴渔村,与当时灯红酒绿的浦江两岸相比,恰如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让金山嘴渔村更加名声远扬的,无疑是渔村引以为豪的渔业贸易和造船技艺。
金山嘴渔村自1949年5月13日解放后,于1949年底进行了土地改革,渔村改造过程中,渔霸和地主的财产被没收,渔民成为渔村真正的主人。然而,由于舟山和沿海岛屿尚未解放,海匪活动一度十分猖獗,渔民不敢轻易出海捕鱼。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对贫困渔民发放救济与补助、用以工代赈方式,组织渔民兴修海塘,疏竣运石河等水利工程。1950年5月17日,舟山宣告解放,滩浒、大洋山等岛屿也重获新生,金山嘴渔民终于能够无忧无虑地出海捕鱼。1953年,渔村筹办互助船,后又成立渔业合作社,正式走上合作化道路。期间纵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金山嘴渔村只用几十年功夫,便彻底实现了机帆化,开辟远洋渔业,成为上海地区海洋渔业领域的先进单位。
对上一辈乃至上上辈金山嘴渔村村民而言,那一支支手工制成的木船和带有咸腥味的海水一般,都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在金山嘴渔村长大的孩童们,从小便掌握戏水和造船的本领,姜品云也不例外,“这个技术需要从小练起,我们这一代小时候人人都学造船。”然而,当14岁的姜品云头回效仿师傅的模样、拿起造船的凿子时,他没有想到,这一凿子下去,便是足足63年的造船生涯。
水涨船高,蒸蒸日上
渔村的造船史同其建设史一样呈现出分层且渐进的演变趋势,从最早由真竹配加刺竹捆扎而成的竹筏,到利用风力前进的木帆船和舢板船,再到装有动力机械推进设备的机帆船等大型船舶,共同构成了民间造船史的发展缩影。
姜品云年幼时,渔村内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只有5米左右长的小划子,并没有制作精良、可供多人出海的水上交通工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舢板船因其轻便简易的构造,成为上海地区特有的船型,用以渡浦江、运货物,甚为便利。相应地,渔村中如姜品云一般的年轻学徒,便从最基础的造船技巧学起,随师父一并打造村民下海捕鱼用的舢板船。
谈及制作方面,云师傅立即站起身来,拿手边以真船10:1比例打造的船模讲解了起来。舢板船整个制作过程分为船体制作、风帆制作、附件制作、油漆制作及总装共五个步骤,且制作材料复杂,如船体为木质、风帆为棉质、桅杆为竹制、锚为铁质等多种材料。材料和工具收集完毕后,便从打造龙骨开始,随后拼接两侧主船体,再分别造船头、船尾,最后立起主桅,并用十多根横档撑起风帆。一艘舢舨船包含头舱、中舱、回门舱、前连环舱、后连环舱等,除此之外还有提供饮水的淡水箱、单独用于下海捞鱼的小船、夜行照明防止相撞的夜行灯等关键设备。
“当时一艘舢板船出海捕鱼,最多可以载十二个人,大家凌晨两三点出海,两个人掌舵,四五个人拉网,剩下的人就坐着(大船分离出的)小船下海捞网。”云师傅还记得,捞到的鱼少时就放在船面上,多时则要放在中舱内,但凡遇上大丰收,舱内皆是活蹦乱跳的石斑鱼、鲳鱼和白虾。
以船模讲解舢板船制作的云师傅
舢板船模型细节图
舢板船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意味着造船者需要掌握多门制作技艺,除此之外,造船者需心思灵敏,手艺精湛,在任何一个环节的设计和制作上都不容有失。通常来说,单是掌握凿眼、锯料、斧劈、刨制等技术,大概需要三到四年时间;有些特殊工具如内圆刨、钢丝锯等,甚至需亲手制作。舢板船制作技艺完美地诠释了“慢工出细活”,因而即使精通技艺如云师傅,也要花上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一艘亲手制作的舢板船。至于每天进度按理该做多少,云师傅并不去刻意计较那些。“天凉快的话就多做一会,像今天这么热的话就做不了了。”云师傅看着屋内我们这群满头大汗的人,笑着拍了拍一旁未完工的舵杆。
由于造船技术精湛,再加上性格认真踏实,云师傅在村内很快得到了认可。1974年,金山嘴渔村挂牌成立了第一家造船厂,云师傅众望所归,被任命为首任厂长。1976年,姜品云和造船厂员工们一起造出了上海郊区第一艘150匹马力的机帆船,成为东海渔场中有名的带头船。1974年到2002年期间,云师傅带领造船厂的员工们,凭借集体生产积累和四处寻访经验,从起初每年只能打造1到2艘大船和10到20艘小船,到80年代初能独立打造载重80吨、动力250匹的网船。当云师傅兴致勃勃地介绍造船厂过往时,一旁云师傅的妻子不禁补充道,那时的云师傅无论去外地哪里出差,都要去参观当地船厂,回来就和她念叨外地和本地船厂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云师傅闻言也笑了:“嗐,那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把200匹提升到250匹,去别的厂里参观,了解学习对方的技术经验,回来不就能造出来了?”
除了船厂这么多年的成就,另一件令云师傅引以为豪的事实是,渔村公司成立这么多年以来,造出的船无一例外全是成功的,从没有过未达标或出意外事故的残次品。造船厂没日没夜地运作着,一艘艘船舶交替下海,远远望去,岸旁船头挂着的白帆仿佛一排永远不会倒下的白墙。
移船就岸,萧条没落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山嘴渔村的渔业发展达到巅峰,出海渔民达数千人,大小渔船共计五十多条,总吨位合计超过1600,渔货年产量超过100万,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扩大至远洋,北近韩国济州岛,南近钓鱼岛,是上海市渔业战线上的一面显眼的“红旗”。金山嘴渔村的渔业发展,离不开其独天得厚的地理条件——杭州湾形成后,上游的来水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为鱼类饵料的繁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渗淡了东海之水,使其含盐量显著下降,营造更适合海内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每逢春秋两季,大量鱼虾涌向杭州湾,形成庞大的天然渔场,进而催生了金山嘴的蓬勃渔业。
然而,这片大海曾经是渔村人民赖以生存的田地,但时代的变化远比海浪更有冲刷力。自80年代后期起,由于周边众多化工企业的兴建,大量污水流入杭州湾,造成水质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再加上过度捕捞,野生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难以支撑产业需求。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金山嘴渔村内渔船搁置滩边、渔民上岸改业的情况。大部分渔民告别过去赖以生存的大海后,有些转去务工,从事经商;有些对渔业念念不忘,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在陆上办起了水产养殖和渔货加工;还有些利用优越的环境条件,在沪杭公路一侧开起了海鲜酒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鲜一条街”。这个从古代起便开始以捕鱼为业的村庄,经历过渔业丰收、全民出海的盛景,也承担过无鱼可捕、渔业萎缩的压力,但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金山嘴渔村的村民们都从未放弃过这片海岸和渔村。
时过境迁,依赖人力的木帆船与舢板船逐步被淘汰,机帆船取而代之被大量投入使用,成为上海地区的又一特色船型。“这个船就我们本地有的,西南从乍浦到白沙湾一带,北面从袥林到漕泾,其他地方基本不用这种船。”大半生都在造船的云师傅,在这场造船史上的重大更替中也未曾缺席——村内开始投入生产机帆船后,村内的渔业队便请来云师傅负责总指导和顾问,多亏生产力技术的进步,造船厂之后一直能够生产足够机械化、高效化的机帆船,从40吨到60吨,从60吨到100吨,机帆船见证了渔村的天翻地覆,这类船型无论是载重还是动力方面,都比过往的船先进许多,渔民乘船出海不仅可以到更远的区域内实施作业,渔业产量也因此成倍增长,直接促进了远洋生产。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渔村传统渔业逐渐向旅游业、餐饮业等现代产业转型发展。2002年,渔村造船厂正式关闭,宣告着渔业队解散,曾经辉煌的渔业就此成为渔村的一段标志性历史。在这片海上,木帆船与舢板船早已没了踪迹,无人再去探究它们的做工技巧,更无人想离开熟悉的机械、重拾笨拙的工具来亲手造船。长此以往,村中只剩下云师傅还掌握舢板船及舢板船模型制作技艺,也只有云师傅还愿意每日拿着工具在院中来回敲打,为心爱的船模抹上桐油,哪怕双手因长期做工而粗糙黝黑、布满老茧瘀血。
云师傅伤痕累累的双手
正如叶广岑所言:“历史老人不喜欢吵闹,我们应该懂得他的脾气。一切喧嚣,一切辉煌,最后都将归于寂静。”杭州湾畔的潮水仍在翻涌,昔日渔船下海、千帆竞渡的场景却早已随着时代的前行,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
逆流而上,积衰新造
“我想让后人看看五十年代的渔村是如何捕鱼的。”被问及为何坚持造船几十年时,云师傅的回答意外地简洁有力。即使如今舢板船永远地消失于海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必须永远隐没于人们的视线,抱着这一想法,云师傅将重心转至舢板船模型制作,将留存渔村造船史记忆的想法寄托于一支支手工模型之上。
打造一艘船模与正常船只相比,制作难度并不因船型的减小而减小,这条2米长的船模和正常船只一样,需要数百个零件,且必须原样复刻,大到船锚、船舵,小到夜航灯、水箱,在云师傅打造的船模上都能找到。云师傅的第一支船模完工后,在渔村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见此情景,金山区渔村管理公司决定将这艘珍贵的船模保存起来,在征得云师傅同意后,将其陈列于金山嘴渔村渔具馆内,并在展出后成为渔具馆内的镇馆之宝,吸引不少前来渔村游玩的游客慕名参观。
金山嘴渔村“海·渔文化馆”内展出的舢板船模
2013年,上海博物馆方亲自通过金山区渔村管理公司联系了云师傅,询问他是否能专门再制造一艘舢板船模型,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示其制作流程。于是,历时3个多月,云师傅又一次真实还原了舢板船的模样,并将渔村造船文化推广至了市级层面。在这之后,云师傅又为渔村渔具馆陆续打造了6条船模,其名声也愈加响亮。考虑到舢板船制作技艺的珍贵程度与濒临灭绝的现状,金山区政府决定介入进行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舢板船制作技艺也由此走上了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漫长道路。
2013年5月2日,木船模型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第四批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姜品云本人也被金山区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9年4月6日,金山嘴渔村习俗被列入“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于舢板船制作技艺与金山嘴渔村文化二者联系所在,金山区渔村管理公司副总吴雪洪女士是这样诠释的:“渔船的打造蕴含着金山嘴渔村发展的历史,大家可以通过对渔船的了解,进而了解渔村人民的风俗习惯,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云师傅家门口挂着的“金山嘴渔村祥鱼名家老船长”牌匾
金山嘴渔村曾一度如海边堆积的淤泥般萧条没落,然而这短暂的危机不代表金山嘴渔村就此成为昙花一现的“桃源境”,相反地,经过重振旗鼓,金山嘴渔村文化再度兴起,这里朴素而诚挚的人们,再次用金山嘴渔村文化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这回,不止是云师傅的舢板船船模以其精细缜密的设计轰动了全国,金山嘴渔村也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与传承作出了杰出表率。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金山嘴渔村导览图/采访者供图
古人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如今77岁的云师傅,“从心所欲”之处与常人所理解的字面含义并不太一样。“今年我77了,我现在不考虑别的,就一生做这个船,一辈子做这个船。”可以说,越是这般看起来朴素简明的生活追求,越是需要历经狂涛巨澜的心灵才能体会其中蕴意。目前为止,含受上海博物馆之邀制作的船模在内,云师傅共亲手打造了8艘船模,而现在占了云师傅家中客厅一半的那艘,便是即将完成的第9艘,也是云师傅手下最大的一艘船模。由于造船多年,云师傅身体会难免吃不消,为了减轻云师傅制作船模的负担,渔村派来协助云师傅造船,并以徒弟的身份向云师傅学习木船模型制作技艺,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老人与海》中,当老渔夫圣地亚哥看着飞鱼一再地从海里冒出来,又在眼前逃走时,他想,“说不定我能逮住一条掉队的,说不定我想望的大鱼就在它们周围转游着......我的大鱼总该在某处地方啊。”沉浸于这门手艺数十载,云师傅终归寻得了他的大鱼,抑或说,大船。
结 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五百年前,诗人张旭来到桃花溪岸,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的花瓣与轻摇的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认作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于是脱口而“问”:但见一片片桃花瓣不断飘落在清溪之上,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却在清溪何处呢?
而今,我们来到金山嘴渔村,望着漫无边际的杭州湾,也不禁想问路过的居民,那令人向往的金山嘴渔村文化究竟在何处可有所循迹呢?
走过村中,旧街窄巷,青砖黑瓦,历经了千余年的潮涨潮落,多少保持着渔村原来的模样,而绘有渔主题的墙和竹编的鱼形灯,又给村子增添了无穷的情调和魅力。街边的寻常百姓家,在弄堂里闲谈的老人和蹦蹦跳跳的孩子,又显现了渔村淳朴的古韵民风和烟火气息,仿佛向来往行人诉说着此处源远流长的过去。
赏青砖白瓦、小桥流水的古村风貌,听岁月浮沉、涛声内外的渔船故事,品临水而坐、渔味弥漫的柔软时光,我们终于晓得,金山嘴渔村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及:它镌于云师傅家门口的牌匾,展于金山嘴渔村博物馆的舢板船模型,附于世世代代守护建设金山嘴渔村的村民心中。如果说舢板船是一艘承载了云师傅一辈子信仰与执著的船,那么金山嘴渔村则是中国的一艘承载了推陈出新发展理念的船。就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本是云师傅的个人记忆与金山嘴渔村的历史故事,但这一认识不过是初浅的皮相,那深深印刻在每艘舢板船里的部分,才是这个故事的本质所在,它们是云师傅卓绝的造船技巧,是属于代代造船者的坚毅精神,以及金山嘴渔村全体村民的群像记忆。
盛夏,阵阵海风拂过金山嘴渔村海滨,荡漾的海与摇曳的船,是这里最令人倾心的景致。
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连翊辰 洪儒燕 古小磊 指导老师 李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