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先生为鲁迅先生致祭文

2020年10月19日08:56  
 

8:50,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先生为鲁迅先生致祭文。

84年前的这一天,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近万名普通民众参与到送别的队伍中,这是中国人民崇敬鲁迅的最好证明;那一次送行,也赠予鲁迅最崇高的荣誉:“民族魂”。84年来,对鲁迅的研究和评说从来没有中断,但也许我们应该提问一下,鲁迅作为现代中国的精神象征,我们是否在形象塑造和思想阐释上已经真正完成。

鲁迅最高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从国力到精神的全面崛起。为了这一理想,他愿意以文艺的力量提供最大限度的光亮和温暖。他从事创作,不是为了要成为一个文学家,而是为了中国人精神的觉醒。他笔下所揭露和批判的,所无情解剖和忧虑深重的,都与此密切相关。为此,他完全愿意让自己的文章连同所揭示的弊端一起消失。

鲁迅坚信,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但他也曾有过对自己作品的看轻,甚至对文学本身的怀疑,然而这种看轻和怀疑之情的表达,不是出于个人功名大小的私心,得失多少的计算,甚至,也不是为自己作品能否进入艺术殿堂焦虑,而是更急切、更深沉地思考着,文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国民精神的觉醒,为民族国家的奋起提供光和热。他是一个追求文学的社会作用、精神力量,从而始终拒绝象牙塔里的写作趣味的文学家。

鲁迅在世时所遭遇的有恶意的攻击和无恶意的误解,激烈的论争和更多的隐忍,大多和根本上源于鲁迅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学观。他灵魂深处为自己的国家、民族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同步理解,甚至包括他在艺术上的现代性探索,也没有被完全认同。84年来,鲁迅那种复杂的哲学观念与他始终秉持的家国情怀之间,既有矛盾、纠葛,更是一种并存、融合,因此造成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的多样化艺术色彩,他参与中国革命的众多实践,他对世人,尤其是青年的无条件又有原则的关心、支持,从来都是充满了不同声音、一直在争论、撕扯的话题。神话鲁迅,污名化鲁迅,碎片化、八卦式误读鲁迅,此起彼伏,莫衷一是,网络化的环境下,这种植情形甚至有推波助澜之势。

如何在多侧面的描述中塑造出完整的鲁迅形象,这是我们共同肩负的文化责任。鲁迅的文学从来没有离开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鲁迅研究也不应该成为书斋里自说自话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研究仍然具有无限的潜力,鲁迅的资源既需要不断挖掘,更需要向社会广泛传播。如此,我们的纪念和缅怀,才会让一位伟大的逝者得以真正的安息。

谢谢!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