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黑体仿宋楷体,你天天用的字体,源头竟在上海这条马路

2020年10月15日15:31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四代“工匠”耕耘字体

打开电脑、用手机发微信、翻开书本阅读……当一个个汉字如同空气一般自然地出现在你眼前时,你可曾想过,这些字体是由谁设计出来的,又是如何从手写变成印刷的?

新闸路1209弄60号印研工坊内,今天(14日),“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和“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两块招牌同时揭牌。人们最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楷体这四大经典印刷字体,正是在这里诞生的。

弄堂口的门牌已改造一新,显示“印研工坊”始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建立的专业印刷科研机构——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试验室驻扎在这里,1961年8月正式改为上海印刷研究所,1965年更名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去年,上海印刷集团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印研工坊”园区改建完成后,搬回新闸路1209弄60号。

新改建后的“印研工坊”园区里处处可见对印刷文化、字体文化的展示。正式揭牌后面向市民开放的“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分为“字体馆”与“非遗馆”,尽管面积迷你,却可一览汉字印刷体的源流与发展。

前无古人的职业,开创印刷汉字的母体

何以能称“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新闸路的这处小楼里,找得到两个“源头”。

其一是新中国的印刷字体源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汉字字体、字形杂乱,异体、变体混合使用,严重影响印刷质量和阅读效果,更导致我国参加国际书籍装帧博览评比无功而返。1959年,文化部召开会议指导上海率先进行“印刷字体改革”,以印研所为基地,集聚了沪上美术创意有功力、书写正楷有造诣、雕刻字模有经验的三股人才,成立了50多人组成的字体研究室。于是,字体设计师这一前无古人的职业,从1960年开始在中国创立。

1969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合影。前排左起:瞿宗玉、施渭峰、许柏康、顾震寰、陈初伏、陈永海。后排左起:陈其瑞、徐学成、钱震之、邵广凡、周今才、谢培元、华宗慈

印研所字体研究室的设计人员耗时5年,相继完成了宋、黑、楷、仿四种常用印刷字体的创写设计,总计8万字,分别用于印刷新版横排本《毛泽东选集》、《辞海》、《汉语大字典》及政经科教图书、期刊杂志和中小学课本,我国出版物和印刷品面貌就此焕然一新。在创作的同时,设计人员还根据标准化、规范化的笔形、字形编制出一份《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报经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我国印刷汉字模板,为新中国推广简化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

其二是汉字印刷字体的数字化发展始于这里。上世纪80年代,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将宋、黑、楷、仿四大品种的专用字稿作为与英国蒙诺公司合资的投资,首次购进国际先进的激光照排设备,后又将这四种字体的原始字稿复印无偿提供国家“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重大项目。这些字体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结合,成为发明“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相排字技术”的原创母体,之后普遍进入海内外汉字字库,派生出千姿百态的后代字体。

2009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申报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个人一天写四个字,五道工序反复雕琢

在印研所标志性的旋转扶梯,1964年夏日,6个穿衬衫的小伙站在三到四楼的拐角拍照,最前面的陈其瑞21岁,年纪最小,身后张家声、过祖良、陈永海、许柏康、徐学成等拾级而上。如今,旋转扶梯的墙面成为非遗传人墙,23位非遗传承人的照片“拾级而上”。排在陈其瑞之前的11位“第一代”传人皆已谢世。

1964年、2017年、2020年,同一个旋转楼梯,时光流转

1943年出生的陈其瑞18岁进入印研所,跟着当时所里的前辈们参与“黑一体”创写,上世纪70年代与张家声共同主持了“新魏体”开发,至今被广泛使用。“当时,平均一个人每天能写四个字。”陈其瑞介绍。

设计字体要经过五道工艺流程。首先是铅稿,设计者用铅笔在专用字稿纸上勾勒出字稿轮廓,这是一副字体成败的关键;第二步是划线,用划线工具直线笔(鸭嘴笔)画出黑色线条,要求墨色均匀一致,线条光洁;第三步是勾描,用描笔将设计好的字形轮廓一一勾描出来;第四步是填黑,将黑墨色填满勾描内的留白部分;最后一步是描白,严格依照字样规范、笔形进行修整、精加工,用白色颜料涂去毛刺、毛边,使线条、笔形光洁优美。在“非遗馆”展示的当年字体设计原稿上,铅笔勾勒与描白依然可见,有的字还有贴补痕迹,可见当年的设计师们如何经过反复雕琢才有了日后应用的完美字体。

“宋二”设计原稿

1957年出生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原伟民介绍,50多年前诞生的“宋一体”“黑一体”是新中国第一款专为《辞海》正文和配套标题用字所设计的字体;“宋二体”“黑二体”是专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正文及配套标题设计的首款字体;仿宋体主要为党政机关文件正文排版设计,正楷体主要为排印小学教科书和少儿读物设计。

“常用经典字体的母体,就在上海,就在印研所。希望展示馆的开放能让更多人了解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汉字印刷字体的设计规范和创写工艺,更加热爱汉字。”原伟民说。

上世纪70年代,书法体首度引入印刷字体,首先选中的就是当时很受百姓喜欢、适合做店招和刷标语的新魏体,并确定找书法家来写字模。为了找到合适的书写者,陈其瑞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一路看路两旁的店招,他不关心店里卖什么,只关心店招上的字写得漂亮与否。

直到今天,陈其瑞仍然喜欢看店招。尽管很少有人知道字体背后的设计者,但他觉得,在那些字体里,可以感受到当年辛勤工作的意义。

叫价1万元的旧文件背后的神秘“宋七”

去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出现了一份叫价1万元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文书档案,其中一份文件包含了第一代字体设计师的集体签名。这份上世纪60年代的文件背后是关于“宋七体”的一段往事。

包含第一代字体设计师集体签名的旧文件

当时印研所已完成宋一、黑一体,宋二、黑二体及宋三体,新设计的字体按序应编宋四,因沪语谐音不好听而改名宋七,即去年离世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一代传承人徐学成设计的“康熙字典体”。2010年,90后设计师厉向晨完成含47037个字的康熙字典体,在后来的“汉字热”中,成为传统、古典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宋七也随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最美的宋体是哪一款?”有字体爱好者如此回答网友,“宋七”。

“宋七”样张

在新开放的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里,市民就能发现神秘“宋七体”的故事。最令人惊喜的或许是印研所今年创写的三种新字体的样张——徽逸体、逸文体、新行楷体。它们的设计者是印研所的年轻人,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2020创写徽逸体、逸文体、新行楷体样张

这其中,1987年出生的万世琴去年获得“上海工匠”称号,代表作包括填补相关领域空白的古琴减字谱楷体。

古琴减字谱楷体

刚刚面世的《辞海》(第七版)所使用的三套专用字体就是万世琴与团队设计完成的。

其中“辞海黑体”在“黑一体”基础上重新设计,笔形纤细,字体方中带长,笔形渗入我国汉字传统书写味。“辞海宋体”在经过42次试写、修改后定型的“宋二号”基础上设计,笔形更加柔和、厚实,长时间阅读更加舒适。“辞海中黑体”是为数字版《辞海》全新设计的,适合数字屏幕显示,字体简洁、明快。

(图片来源:施晨露 摄 主办方及受访者资料图片)

(责编:严远、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