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布局智能化、数字化医疗方案,“飞燕计划”赋能县域医疗技术下沉

龚莎

2020年10月15日15:02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2020年4月24日,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了首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这是首个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机器人进行新冠诊疗手术远端遥控操作,实现医护人员与手术感染环境物理隔绝,不仅可以降低诊疗过程中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率和治愈率。该机器人虽是针对新冠肺炎诊疗而开发,但对于其他高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等的诊治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未来,微创医疗机器人将作为“智能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于更广阔的市场,为微创集团的可普惠化真善美医疗方案助力。

实际上,这并不是微创第一次在国际医疗“大舞台”上发光发热,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微创通过20余年的创新研发,力争全域范围内突破原始创新、工艺生产等难题,早已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国品牌,获得世界认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势在必行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第32号)明确规定“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作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引领者,2017年2月14日,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博士的设计构想下,微创正式启动了“飞燕计划”。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微创希望通过“飞燕计划”以广大县级医院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为目标,扎实开发基层医疗的空白市场,让更多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医时也能够享受到以微创的Firehawk(火鹰)支架为代表的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帮助基层百姓逾越“看病难”、“看病贵”这两座大山。2019年1月,作为微创“蓝海战略”布局的朱雀飞燕(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探索基层学科发展需求,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助力县域能力提升

国家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发展受到了“资金、设备、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冠脉介入手术为例,手术本身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对术者要求较高,早在2009年,当时的国家卫计委(即现在的卫健委)提出,必须具有冠脉介入资质的医院和医生才能开展相关手术。按照国家对于介入质控的要求,医生需要脱产一年时间在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学习,学习完毕经过考核后才能真正获得介入医生的资质。“在分级诊疗的政策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相关手术技术以及不再受到限制,但是真正实现技术能力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县级医疗机构,飞燕计划更多的关注医院的学科发展需求,而不仅局限于为医院提供优质的产品。”总经理王莉萍带领的朱雀飞燕团队自从成立以来,就深深感觉到在医生培训方面担负着很多责任。

在医生技术培训方面,朱雀飞燕一直在积极推动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帮助基层医生系统的学习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盒子等数字化医疗方案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通过上级医院的专家团队,助力县域医生技术能力的提升。

“专业的介入医护人员培育是非常复杂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锤炼的过程。”王莉萍表示。

借鉴朱雀飞燕的成功经验,微创于2019年6月启动了针对骨科疾病领域的“雪羊飞燕”计划。基层医院普遍都是全科医生,骨科亚专业如关节、脊柱、创伤等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区隔,因此基层骨科医生在基础教育、手术技术、手术支持方面都亟需提升。雪羊飞燕团队集结了各个地级市区域有经验的骨科专业人士,从植入物与工具的准备到手术中的技术支持、甚至到术后康复流程的建立,帮助和协助基层医生将一台台手术顺利完成,并邀请全国大中心的骨科专家下基层开展基础学术教育,助力基层医院骨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微创也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构建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与产业联合的国际化创新平台,持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下沉。2020年4月,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与法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Robocath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在华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及装配机器人系统并研发下一代机器人系统及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推向中国市场。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的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通过骨质的精确切除、假体的精准植入、人为误差的校准和消除以及标准化的术后效果,为长久以来困扰临床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2020年6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总经理何超博士表示:“我们相信,医疗机器人平台势必会引领下一代医疗科技的涌现,例如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元素,最终促进治疗手段的创新和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据悉, 经过多年研发创新与产业积累,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已发展成为掌握手术机器人全链条底层技术的集团化运营公司,具备光、机、电、控、软、算、影像等多学科集成及平台化拓展能力,业务覆盖腔镜、骨科、血管介入、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

医疗手段将诊断前置,数字化赋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积极探索基层学科发展建设体现了软实力的输出,微创在智能化医疗领域的成绩同样“硬核”。

“在这个产品出来之前,做类似的心脏指标跟踪,患者得在身上绕满线,非常不方便,现在只要把这个新产品往身上一贴,就能实现数据的全记录和分析。”微创下属远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淳更是拿着半个巴掌大的心跳记录仪自豪地说:“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

新冠疫情期间,远心医疗的远程单导联心电监测技术在武昌方舱医院智能方舱指挥中心的应用也获得了多方肯定。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往往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死亡率更高。在“智慧方舱”建设过程中,应用远心医疗的可穿戴式远程单导联心电监测设备可将远程心电、云数据服务、互联网医疗行业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心电终端实时传输心电图全数据到云平台,方舱医院内患者的心电数据,都远程实时传输至智能方舱指挥中心。有了先进技术的支撑,医生能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全天候高质量的实时心脏监护并发布报告,实现病情管理的关口前移,降低了疾病突发风险,确保了患者不会由轻症转向重症。微创未来也将继续把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专业医疗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拓展线上医疗服务空间,降低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偏远地区的患者而言,王莉萍也表示:“先进的远程医疗手段和数字化穿戴式设备也将能够帮助到他们,用技术赋能的端口去解决未来更多患者受益的问题。”数字化赋能“延长了”医生的手,打破空间的限制后,“惠及全民”只是下一步的事。

现如今,微创正在打造的数字化赋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患者关爱中心和微创在线等平台的各类程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做好术后随访等工作,目前这个平台在骨科业务上已经广泛推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业务模块通过布局智能化、数字化医疗方案,赋能县域医疗技术下沉服务于基层患者和医生。

(责编:龚莎、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