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江路街道:“加码”社会救助 “兜底”困难家庭

葛俊俊

2020年10月10日18:5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社会救助是旨在‘兜底’的社会政策,是覆盖困难人群的最后一道防线。”“兜底”是刘海燕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

早上8点多,刚到单位的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刘海燕就接待了一位患病的低保人员,一场大病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刘海燕看来,如何“加码”社会救助,增强困难家庭的“安全感”,正是她18年来一直在努力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截止今年6月底,控江路街道已累计帮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480户,覆盖人数8246人,仅上半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款约1887万元。

制度:“9+1”救助框架,覆盖所有帮困群体

为救助对象讲解政策

社会救助制度最大的功能,是在互助共济的基础之上,用集体的、确定的力量,化解个体的、不确定的生活风险,为救助对象及其家庭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

“早前的救助政策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救助帮困的对象和可操作的政策都比较单一。”2002年,救助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多是下岗、协保、失业等困难人员。

2014年,政府逐渐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援助、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上海社会救助“9+1”制度体系框架,为各种贫困家庭建立起一张完整的“社会安全网”。

刘海燕实地走访

“让困难人群真正感受到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受到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多了,碰到困难再也不用发愁无助了。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生活救助、医疗借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政府给予定额的补贴。至少保证了不会让他们饿肚子,这是最为根本的。”掰掰手指,刘海燕算了一笔账:医疗救助方面,低保有90%的住院补贴;门诊急诊,按比例也有50%的居保和相应的医疗救助,解决医药费支出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补助对困难家庭来说是最快捷有效的。在救助和就业联动方面,凡是在就业年龄段来街道申请救助的居民,街道第一时间推荐其参与就业培训,让其走上自食其力、回归社会的道路。

对于突发性困难,例如天灾人祸,街道则可以相应启动“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补贴”“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给予相应的救助帮困。

救助:精准施策 切实为困难居民提供服务

在控江社区中,仍有一些困难居民,在政策覆盖后依然有很多困难。

倪二(化名),因患脑梗多次住院,并引发后遗症,行动不便,被鉴定为丧失劳动能力,无业多年。其妻王蓝(化名)为照顾丈夫,无法从事正式工作,靠做钟点工补贴家用;女儿在读小学。一家三口靠政府救济生活。不堪重负的王蓝,多次到街道救助部门哭诉,请求救助。

困难居民患病,引发家庭“并发症”困难,其实是街道救助部门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很多困难对象靠救助生活,勉强能够生活;一旦患病,家里的“天”就塌了。有些困难对象往往因无钱看病,小病拖到大病,有的甚至还没等到政府的救助,就已经离开人世,这是街道救助工作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

根据倪二的情况,救助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医院,告知医院倪二的家庭困难情况,希望医院在使用药品方面,尽可能在医保范围内使用,同时,在住院期间,暂时不对倪二催缴医药费,待出院后一起结算;另外,发动受理中心的“85后”的小爸爸、小妈妈们,组成“爱心助学组”,每天轮流对倪二女儿进行辅导和补习,帮助她完成功课;王蓝在控江路街道阳光之家也找到了清洁工的工作,每月发放固定工资津贴。

“这是一户比较典型的困难家庭,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去帮助这个家庭,那么这个家庭将无法生活下去。”刘海燕认为,街道平时的救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资、资金救助,而是要用心去温暖和抚慰每一户困难家庭,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坚强的、自信的生活。

据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累计帮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480户,覆盖人数8246人;重残无业1410人;临时补助225人;享受支内支疆等退休回沪人员生活补贴7284人;特困供养30人;综合帮扶174人次。

突破:法治救助弱势群体 改善社会民生

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发展型救助,“燕子创新救助工作室”精准施策分梯次向不同困难群体延伸,按照新时代救助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出专业化的救助服务枢纽。

燕子创新救助工作室

其中,“新燕子救助八法”,即:真心倾听法、基层指导法、综合救助法、协商解决法、上下沟通法、实地走访法、缓解冲突法、换位思考法,救助工作人员通过“八法”,让被救助的困难群众享受到有尊严、有温度的救助服务。

此外,燕子创新救助工作室深入调研、探索创新,形成了富有控江特色的救助帮困新机制。建立“前台受理,后台调查,居委核实,会审把关”多人审核的救助模式。每个环节都依法操作,环环相扣,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走出了一条依靠法治救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民生的清晰路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了及时反馈居民提出的“急难愁问题”,工作室采取“轮班”制和“首问跟踪”制相结合的接待方法,确保工作室每天有人接待,跟踪服务落实到底,直到将居民反映的问题逐一解决形成闭环。

建议:实行“一口上下”原则,充分整合各项资源

2002年7月起从事救助工作,有着18年社会救助经验的刘海燕,已成为一位“老法师”。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街道工作人员的救助等多方面集成的成就感,让刘海燕感慨不已。“每当困难家庭通过我们的帮助,改善了生活条件,特意过来感谢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很满足。”

社会救助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工作室将实行‘一口上下’原则,充分整合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刘海燕指出,如针对特困供养人员,能否医保部门与医院联动,建立三级医院对困难家庭的绿色通道,采取一站式减免方式,减轻困难家庭的困难。

“这样,我们就心里很有底气了,困难家庭由街道来认定,直接绿色通道去实现救助,国家的钱就可以用到刀口上了。”

刘海燕表示,“燕子创新救助工作室”将一如既往,用“责任心”对待居民的所诉所求,用党和政府的温暖抚慰心灵,有效地发挥着社区“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用“真诚和爱心”来解决居民困难和难题。(受访者供图)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