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耕耘教育和科研的“初心”

——记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教授

2020年10月06日16:41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对科学孜孜以求,对工作精勤奉献,对学生深情满怀,对生活积极乐观,既有男子的坚韧、又有女子的温婉,认真工作、用心生活,这是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致远学院院长的徐学敏的生动写照。她做学问巾帼不让须眉,抓管理用无私的胸怀显示担当,为人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关注“育人”,身兼数职还样样出彩。

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教授

做学问:用兴趣、责任感和事业心撑起一片天

徐学敏是我国培养的最早一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在接受了上海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的本科教育后,1986年赴美留学,并于1991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UIUC)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2002年,徐学敏回到祖国,入职上海交通大学投入到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徐学敏主要从事生物传热传质基础研究和重大疾病热物理治疗创新技术研究。她在国际上首创的多模态肿瘤热物理免疫治疗技术,通过微创物理治疗,原位释放肿瘤抗原,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和复发。局部治疗,达到全身疗效,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她在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IAMBE、AIMBE、ASME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会士(Fellow),同时还是瑞典皇家工学院(KTH)荣誉博士。她始终秉承科学求实精神,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潜心耕耘三十余年,为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学敏认为,做学问要以兴趣为支撑,以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基础,敢于攻坚克难、不折不挠。在充满自信的同时还要谦和大气,要和同事、队友们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在“从0到1”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徐学敏带领团队知难而进,敢于挑战,百折不挠,在奋勇拼搏的同时,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求实精神。漫漫征程,悠悠岁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与迈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她建立了基于生物热和物质输运理论的计算方法,并依据此方法对生物体中三维空间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准确预测,为肿瘤热疗、热成像等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她同时注重基础理论引领技术创新,面向肿瘤与心血管重大疾病诊治需求,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她带领医工交叉研究团队,提出的多模态肿瘤消融治疗临床解决方案,针对百余名晚期肝肿瘤患者,临床研究证明有效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疗效显著,已形成临床实施“专家共识”。基于该技术,成功研制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仪器。徐学敏的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她是学科强有力的带头人和领导者,我国自主医疗仪器发展的贡献者。

抓管理:为师生谋福利,为团队创造条件

除了做学问,徐学敏还身兼数职。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长江特聘教授、Med-X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侨联副主席。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等荣誉。

“研究是一种静态的活动,它追求绝对的结果,要求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管理则是动态的过程,是相对而灵活的。”徐学敏自2013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主要负责人才培养工作。

她高屋建瓴、顶层设计,为深化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围绕“立德、好学、乐教”,聚焦专题研究,进一步明晰了学校人才培养主要共识、找准了立德树人关键问题,研究了“学在交大”重点举措。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校形成的拔尖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广受赞誉。 “致远荣誉计划”面向全校范围滚动选拔 热爱科学研究、有志于攀登学术高峰的Top10%学生;组织海内外著名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未来科技发展,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夯实数理基础、提倡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建设;面向全球范围聘请最杰出的学者担任授课教师,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为学生开启智慧之光;让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跟随世界顶尖科学家开展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智慧, 以“大师”孕“未来大师”。 在十年建设“拔尖计划1.0”获得全国优异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层次分主题的谋划形成了“拔尖计划2.0”规划,制定了“七个强化”和“两个探索”的未来发展框架。近日,教育部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上海交通大学有6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她以“全面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主线,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强调学术导向,严把博士培养过程质控。统筹谋划、推进、部署落实“博士生名额分配方案改革”“博士生导师考核体系建设”“博士生奖助体系全面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硕士生注重专业培养,应对市场需求。

徐学敏强调交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充分发掘其创新潜质。自2018年分管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以来,研究发布新时期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两院、四中心、六举措并稳步推进。同时,聚焦国际声誉提升、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问题,通过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服务于学科发展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坚持“以我为主、聚焦一流、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上,通过发展战略与具体举措科学结合,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主动作为、开拓创新。

领导者要为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也只有每一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团队才会取得进步。在她看来,管理其实是一个贯穿着协调、连接和服务的过程,她也十分乐于投入其中,并把这当成一个为集体,为大家做贡献的平台。

为人师:“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追梦”

教学中,徐学敏一直信奉未来无法预知,面向未来的能力却可以培养。在她看来,所谓精英培养,目标并非简单地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能够改变、引领整个社会。

“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追梦,并赋予他们实现梦想的能力”。徐学敏认为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不能只为当下培养人才。或者说,教育永远是要为未来做准备的,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来说,也就是更加注重基础性、通识性。譬如,分子、原子、电子层面,自然科学、理化生是相通的,而数学、计算机则是培养逻辑思维,形成描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徐学敏认为,高等教育要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前沿问题的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日常教学中,她治学严谨、高度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出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细节,向自己发问,在不断的推敲中达到新的高度。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不断深化思想内涵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具一定的艺术品味,激发想象,产生创造,更要培养学生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具备高尚的人格,坚忍不拔的品质。回国以来, 她培养了博士研究生几十名,辛勤耕耘换来了桃李芬芳,培养博士生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密西根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徐学敏和学生们的关系十分融洽。在同学们眼里,她是老师,更是朋友。除了每周例会之外,她还经常用电话、短信以及邮件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每逢三八妇女节和教师节等节日,她会收到学生们送来的祝福。

在谈到如何坚守科研之路,徐学敏寄语青年人要认准一个方向,坚持到底。“身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追梦,帮助学生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同时,我们教育学生,不光是要从学术方面,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在专心学校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徐学敏努力承担一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2015年当选为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兼职),积极探索并推进“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的联动工作机制,该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大学的人才需求与海归人才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促进三方共同发展抛开繁杂的工作和研究。

刚柔并济,静水流深;开拓创新,辛勤耕耘。这就是有匠心的上海交大人徐学敏教授。(徐帆、吴希平、韦如娟)

(责编:葛俊俊、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