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9月22日电 以“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从不太早,永不言迟!”为主题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论坛于9月21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老龄处副处长徐园,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院长徐一峰、党委副书记赵敏、蔡军,以及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尽美长者服务中心、银杏基金会、爱夕医养联盟、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认知障碍MDT联盟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据悉,2016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认知障碍患病人数总计4380万,而1990年痴呆患病人数仅为2020万。短短26年间,患病人数翻了一番。而在2016年,中国认知障碍患者达到1042.7万,接近全球痴呆患病人数的1/4。照此速度至2050年,患病人数将达到1亿5200万。除了快速增长的人数,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该病已经成为全球重要死因之一。2016年痴呆是全球第5大死因,超过了肿瘤这一大众所熟知的死因,前4位死因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COPD、脑出血以及缺血性卒中。而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而言,目前痴呆是这部分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徐一峰院长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认知障碍防治与科普工作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他说:“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针对认知障碍开展了多项工作,有研制针对阿尔茨海默症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早期筛查的神经心理学测验简易精神量表,它易被老人接受,是目前临床上测查智能损害程度最常见的量表;有对社区老人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且逐年随访,同时我们还推出医养地图,为需要机构照护的病人提供更多选择。我们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就是为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实惠。”
如果家里有一个认知障碍老年会有什么样的问题?社会又能为这些老人做什么呢?王彤处长强调:“纪录片《人间世》之往事只能回味是在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拍的,记录了一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老年痴呆’的故事,播放以后收获了无数感动和赞誉,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做的工作,对医学进行科普,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科普工作,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专家表示,当一个人活到80岁的时候,有15%的概率患上阿尔茨海默病,85岁时概率会陡然上升到30%,95岁时是50%以上;老年期认知障碍的类型有上百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人数最多,约占50-60%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老年人口占17.9%,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导致老年变性病尤其是认知障碍患者增多。目前推算,我国总计有5000多万认知障碍人群。
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自1990年以后呈增长趋势,直接和间接的疾病负担逐年加重,至2016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5.6%VS1.7%),由于社会对该疾病的误解与歧视,医疗和照护方面的专业支持缺少联接与创新,以致认知障碍的服务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约80%的患者未获得规范诊治。
“当我们面对这些数据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两个问题:1. 如何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减缓疾病的发展;2. 如何满足庞大的患者群体医疗和照护的需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李霞表示,就以认知障碍诊疗水平最高的上海地区来讲,应对疾病,光靠记忆门诊和住院医疗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强调早期诊断有利于早期干预和延缓病程,提倡‘医养结合’的理念和模式。这需要全社会建立合理的诊疗与支持性的全病程系统。”
据悉, 早在2014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以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为基础,联合上海市3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3家照护机构开展面向认知障碍老人的医疗、照护相结合的全病程管理模式——“爱夕医养联盟”。“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需要从容面对,相信专业,永不言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的孙琳副主任医生为大家介绍联盟的工作情况。爱夕医养联盟以老年记忆门诊与病房为中转枢纽,联手各方力量,在上海初步建立分级、分层、多学科合作的认知障碍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成立6年来,联盟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覆盖长三角14家医院、9家照护机构、2家公益组织合计25家单位,帮助了约2000例患者,更好地为认知障碍老人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服务。目前,联盟针对长三角地区老人早期诊断认知功能评估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并且卓有成效,凡是在筛查中有认知下降趋势的老人,会给予评估报告,并且建议到认知症门诊继续完善治疗并且逐年随访。同时,在线上设有认知症防治的公众号———爱记忆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定期发布科普文章。
在谢斌书记、赵敏副书记主持的讨论互动环节,专家蔡军、鞠康、顾春玲、李霞就“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为主题,专家丁园、刘菁、吴荣琴、 施忠英就“认知障碍防治的上海模式与发展前景” 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
认知障碍的诊疗需建立打造“3+2+1”的纵向医疗服务体系,搭建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拓展,一级医院全面落实的“金字塔形”服务架构,建立认知障碍的“全病程管理模式”标杆。丁园副主任表示,要努力尝试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和策略,让患者和家属在任何阶段,都能获得恰当的、同质化的医疗支持与照护资源。
作为养老服务的排头兵,上海市政府也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工作的开展。例如,提出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将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强调在2020年,完成2000张,在2022年,完成8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造;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等。
“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必然有认知症的高发,所有友好化社区的建设是必须的。”谢斌书记认为,可以帮助老人们拥有和谐、安全的环境和康复、训练的设施及场所,这需要政府部门与专业机构、社会组织间的积极联动。
衰老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过程,当这个过程被认知障碍装上了“加速器”时,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浸透生活里每一个细节的考验。在认知障碍的诊疗和防控过程中,医疗、护理、康复缺一不可。“往事只能回味,承认生命遗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有限的可控’”赵敏副书记表示,只有全社会的努力合作才能牵起老人和家属的手,让爱不再单薄,让科学的支持就在手边,让老一辈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每一代人的付出都不被忘却。
“我并没有觉得阿尔茨海默病本身有多可怕,问题在于我们缺乏正确的应对手段。”李霞强调,媒体在提醒大众关爱这些老人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太“悲情化”,因为这个疾病本身已经够沉重了,不仅是患者本人,很多时候,他们的家属更痛苦。而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们也的确看到了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在及时且合理的干预下,依旧存在很多温馨的、感人的、幸福的故事。
本次论坛不仅总结了认知障碍爱夕医养联盟建立以来的成效,也加深了针对认知障碍开展的中国特色、上海模式的防治工作的理解。穿越高山与大海,我们想和所有的老人以及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说,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从不太早,永不言迟,即使患了认知障碍,人生依然可以精彩。(贺悦 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