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疆重要学术成果再现“零”突破 援疆教师成功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2020年09月21日22:38  
 

9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结果,上海援疆教师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饶平平副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申报的面上基金项目《土体雷电冲击致灾机理及力学性状演化规律研究》成功获批立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直接经费资助58.0万元,该项目依托后方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与对口支援高校喀什大学联合申请。项目的合作研究,既能切实提高援疆工作的落地实效,又能拓展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

图说:项目批准通知截图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内级别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基金项目之一,以其学术水平高、评审严格、竞争激烈而备受关注,其承担数量是衡量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水平、科技创新实力的综合体现。

此次面上基金项目的获批是继上海援疆教师在实现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SCI(科学引文索引)学术论文“零”的突破后又一突破性援疆重要学术成果,将继续为喀什大学建设成为新疆一流高校和现代化大学添砖加瓦。

图说:项目技术路线图

项目背景介绍:雷电流可产生巨大的电效应、热效应,并会造成严重的机械性破坏,如高耸建筑、地面、大坝和地基基础遭遇雷击时,常发生劈裂和倒塌等事故。新疆地区雷雨季节虽相对比较短,但戈壁地质含盐碱的浓度较高,且土体的电阻率大,极易遭受直接雷击。此外,新疆局部高原地区气候条件比较符合雷云形成机理,其雷电灾害的产生率远大于平原地区。

上海地处长江与黄浦江出海口,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和海面的暖湿空气在上海交汇,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及雷暴活动。前不久,上海东方明珠遭遇雷击中后虽安然无恙,但雷击发生时其接地装置周围土体会产生强烈的冲击电场,土体电性及在高电流作用下的冲击特性如何?接地装置周围土体力学性状会如何演化?这一系列科学问题对于建筑防雷性能研究至关重要,是建筑防雷减灾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将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建立土体雷电冲击模型,揭示土体雷电冲击致灾机理,探索雷击高电流对土体冲击特性影响及力学性状演化规律,提出改善土体冲击特性和降低雷电影响的措施。研究成果对建筑及电力工程地基基础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和改造以及保障工程建设区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评估雷击后土体力学性状将从岩土工程角度为研究防雷减灾提供新思路。

(来源:上海援疆)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