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风,这里的光,能发电,看着风机呼呼的转,我就高兴,那都是钱,让农民脱了贫,以前我们县的第一产业是农业,现在是新能源……”9月初,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带队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进行实地考察,张北县常务副县长李军这样介绍。
曾经,张北县是出了名的国家级贫困县;现在,张北县是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核心区,光伏发电在这里落地生根,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这些“铁杆庄稼”让老百姓实现了“靠天”吃饭的梦想。
张北县128个村级分布式扶贫电站异地联建项目
在这里,由在沪央企上海电力设计院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的128座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异地联建项目和风光热储输多功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点亮了万家灯火。
农光互补,生态逐渐好起来
2017年,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全国各地村级分布式扶贫电站加快建设步伐。村级光伏电站项目的分散建设,带来电网改造难、项目选址难、运营维护难等一系列情况在电站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陆续出现,张北县创新性提出了128个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异地联建项目。
张北县县长李鹏举告诉记者,此项目总规模3.84万千瓦,共占地1500亩,总投资约2.4亿元,资金来源为“扶贫资金+企业捐助”。项目由在沪央企上海电力设计院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实施,建设方为张北县大容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明明是好事,村民却不理解。”异地联建谈何容易?首先征地就是一大难题。早期参与此项工程总承包建设的郭志刚回忆说:“该项目位于县馒头营乡胡家坊村、官井村和郑油村等,当时两村村民关于征地问题曾多次发生争执,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后来县领导和我们一起去了解情况,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这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十月就飘雪的张北县对于这群南方小伙来说,太冷了!经常需要在零下20几度的天气里工作,这更是艰难。“早一天并网发电,就早一天有收益,贫困户就能早一天脱贫!”抱着这样的目的,项目人员顶严寒、冒风雪全面推进项目建设。
陆晓春书记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看着一排排光伏板下,原本“羊不吃”的土地上,有了青草,有了水洼,村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来这里放牧,可以致富。”桑进民是当地村民,家里的地被租来做项目,现在他正赶着400多头羊在光伏板下吃草,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长的草,羊不吃,现在环境好了,坝上禁牧了,我们就到这里放羊,村里还给我们修了路,还装了路灯,村里还修了一个小屋顶电站。”
可以算一笔账:电站采用单轴太阳能跟踪支架系统,预计年均发电总量达到6144万度。按照20年平均电价0.78/度测算,128座电站年平均电费收益4792万元;按照3000元/户的收益标准,可连续20年带动16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并且,128座电站采用的抬高支架的方式建设,组件中心离地高度不低于两米,可以使1000亩以上的土地得到二次利用,实现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党建引领,助推企业发展起来
早在2014年,上海电力设计院多次前往张北县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共同探讨,从张北县的新能源现状实际出发,提出“保持风电优势、加快光电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张北”的发展思路,勾勒出了张北县未来新能源发展的蓝图。
目前,张北已累计建成投产村级光伏电站174座、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4座,总装机规模达到26.5万千瓦,年收益超过9000万元,并可安排近100个运维公益岗位,扶贫收益已实现张北全县贫困人口全覆盖。
128个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异地联建项目,采用“异地联建、逐村报建、分表计量、统一送出、整体运维”的模式,在“电站建设模式、融资模式、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土地利用与综合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示范,最终达到了“发电效益和扶贫收益的双增加”和“投资成本减少”的效果。
陆晓春书记慰问上海电力设计院一线员工
陆晓春书记调研了风光热储输多功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并慰问了上海电力设计院工程一线的同志。据上海电力设计院华北区域业务部总经理杨智奇介绍,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75MW,包括风电、光伏、光热和储能四个部分,其中风力发电150 MW,光伏发电250 MW,光热发电50 MW及25 MW。
来到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几个集装箱堆在一起成为工程师们在张北的“家”,工作生活都在此。上海电力设计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何晖说:“上海院这些员工虽然人在不同的岗位,但是心都往一处使的。我称呼他们叫‘勇士’或‘斗士’,身后就是‘战果’。”
“我认为,党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融入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当中,由它的文化来贯穿所有的血脉,我们有一句口号,叫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何晖说。
会上,陆晓春充分肯定了上海电力设计院科技扶贫的成绩,并指出新能源行业到了我国非常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上海电力设计院要抓住这个好的时期;同时将公司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希望公司更多地关爱年轻人,激励员工深耕基层,成就事业;希望公司做好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企业党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助推企业发展。
制度改革,鼓励技术人才扎根一线
“本来,我们以为南方人很怕冷,结果那些小伙子戴着‘狗皮帽子’在雪里干,比我们还耐冻似的,真是带着上海制造人的那种精神。”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感叹道。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来到一线?这源于上海电力设计院建立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制度,形成网状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设计院在体制机制方面,能够有一些创新,但是对于技术的积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还需要一段时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公司将持续推进职业发展通道的完善和优化,使员工与公司同成长共发展,最终实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型能源工程咨询公司’的战略目标。”何晖表示。
“不用争着抢着做管理岗,我们鼓励优先发展一线技术人员。”上海电力设计院推进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四条序列为主线的网状职业发展通道。公司鼓励技术人员(包括工程技术序列和项目管理序列)向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方向发展,按照中高级技术岗位与部门中层管理岗位薪酬水平基本持平的原则设计公司薪酬体系,向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政策倾斜。
戴维斯,之前一直做设计,于今年5月份来到张北县,现在是现场技术负责人,他说:“以前是在家里(上海电力设计院)做设计,没有现场经验,属于纸上谈兵;来了之后,实践经验可以反过来指导设计,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和咨询能力。”
吴喜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是一名“90后”,他说:“来到现场,可以遇到很多现实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就是一种乐趣,希望可以多待一阵子。”
2017年,上海电力设计院还开展中层管理岗位换届工作,所有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在公司内公开招聘,全体起立、竞聘上岗,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整个换届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公开透明,由公司职工代表参与监督。
2019年进行中层干部届中考核,首创性开展中层干部届中考核和再配置,对全体中层干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评价,其中,有5名员工退出中层岗位。
这些举措体现同中层管理岗位的“能上能下”,和不同岗位序列之间的“能进能出”。
皓月当空,这里的光,这里的风,都化作了电能,点亮城市璀璨夜色;茫茫草原,一批批上海人才用青春在这里埋下科技“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带来了勃勃生机。当扶贫遇上科技,美好生活,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