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沪上法院评十佳青年:揭秘法官审判的幕后故事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巨云鹏

2020年09月13日08:4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这些天,关注中国司法的人都在谈起一个数字:9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突破1亿篇,成为司法公开的标志性事件。

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件,记录案件始末,陈列当事双方证据和意见;同时也是一件独特的司法作品,透视法庭的理解和判断,考验法官的能力和良心。

几乎同一时段,23个法院青年走进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法庭,轮番上台,不是审案,而是阐述对法律的思考,接受近百评委的审评。

2020年第三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

最终,其中10位当选 “上海法院十佳青年”。在大江东工作室看来,两年一次的评选,重要的不是结果,就像司法文书的公开一样,透过他们深入的自我剖析,可以感知法官心中的公平正义、眼中的法治中国。

“不忘初心”,是让公平正义落地生根

法官沈竹莺发表演讲

“如果当时进不了一中院,那我可能就不做法官了。”

作为“十佳”之一,上海金融法院法官沈竹莺工作12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仍记得研究生毕业时的单纯和“专一”。

“银河宾馆赔偿案”,是很多法学生课堂上的教材。2001年,上海一中院在无先例可循、法律无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没有现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合情合法的判决,让未尽到安全防范义务的宾馆对受害者予以赔偿,最终登上《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至今在中国法院网上作为典型刊载。

这个传奇,让20多岁的沈竹莺热血沸腾,早早锚定人生方向,向红圈律所、大公司法务部挥手作别,住进了上海一中院单身宿舍,“是良法的魅力,让我走上法官之路。”

很多年后,沈竹莺被选派进上海金融法院,那时,她“专一”的目标,从一家法院转到整个司法事业。大法庭上,她代表金融法院发声,目标高远:要树立金融审判的中国标准和上海规则。

演讲台上,像她一样,被法律“至正”追求吸引的不少,一中院她的后辈吴亚安是其中一个。

“选择刑法,因为它在自由和安全之间保持理性平衡。”吴亚安在自述中提到了邓玉娇案和孙伟铭案。2009年,还是学生的他和同学们组织了一场辩论,讨论司法裁判应偏重法理还是情理。

这让吴亚安记了十几年。他觉得,判案要体现两种善:一是维护朴素公正的善,无论何时、何地,正义永不妥协。二是维护理性公正的善,无论行为人恶行多大,刑法也不会放弃理性,通过程序设置来保障被告权利,通过逻辑推理准确定罪量刑。

法官房素平发表演讲

23个候选人里,上海松江法院的法官房素平审理了超过1000个刑事案件,她对法律的理性、有限性和逻辑性有切身体会,“刑事法官判案,只能依据现有证据查明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判决,法官拥有的,是有限的自由裁量权。”

回复咨询时,她往往会说,“如果你描述的情况属实,可能会涉嫌某某犯罪行为”,这样“不痛快”的回答,提问的人未必满意,但在她看来,这正是法律权威和严肃——不在司法者的态度有多刚硬、神态有多威严,而是对在案证据严谨审查,对诉讼程序严格遵守。

演讲台上,“不忘初心”一词频频出现,那是青年法官谈起追寻法律信仰的激情,但回到台下,翻阅一份份卷宗,查阅一条条法律时,固守程序、谨小慎微、繁复琐碎,是“公平正义”落在现实世界中的常态。

善用司法资源,让赢面最大化

法官,裁判者,让很多民事审判当事人“又爱又恨”。

爱,是希望判罚对自己有利,否则一定不够“公正”,可能由爱转恨……“爱”“恨”之间,如何让双方皆服,是对法官智慧的考验。

上海青浦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徐冬梅,经历过立案信访、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房地产案件等审判工作,她提及一个故事,一位单身母亲因房屋质量与开发商争议,对方态度强硬,这位母亲一气之下说要跳楼。

徐冬梅以为人母的立场和她谈心,还带着法院的装修师傅去现场查看,研究修复方案和费用,最终作出了双方信服的判罚。很长时间之后相遇,这位母亲仍清楚地记得她。

很多法官都说,裁判决不是安坐法台听完陈述,一纸判决就能定纷止争,需要对案件事实、当事人情况有深入了解,善用手上的裁判资源。

法官白云发表演讲

白云,上海静安法院民事审判庭涉老审判团队法官,东北人,普通话、上海话切换自如,最终当选“十佳”。涉老审判是静安法院一大特色,60岁以上当事人的合同、侵权、离婚、监护、赡养等民事案件都由他们负责。

老人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上了法庭,是把体面都撕碎、把过去都推翻,露出其中最隐秘的角落……白云说,办这类案子,一定要能走进他们心里。

身有残疾的孙老伯,房子在2019年迎来旧改。正在姐姐家过渡的他得知,养女到征收事务所要求代领300多万元安置款,还带着一纸他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而此前,孙老伯已办理意定监护公证,将侄女指定为自己的监护人。

整个大家族炸锅了,但在法律领域,这是意定监护和法定监护的冲突,最后要由老人决定。“几次沟通,他明确说,绝不让养女做监护人”,白云说,最终,在外围实地走访和深入了解基础上,法院将监护人变更为他的侄女。

在白云办理的案子中,有些看起来不合常理,但充满生活智慧:一起住宅漏水的纠纷,楼上漏水的人家死活不配合,绝不肯开门,最终在调解下,楼下居民请楼上人家去住了几天宾馆,帮着把漏水卫生间修好……

“更灵活的处理,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白云说,很多民事纠纷,法官判案是容易的,但一判了之有时没法破解难题,带着对后续影响和结果的考量,需要法官更多思考:如何让赢面最大化。

保护每一方的合法权利,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法官曲劲松发表演讲

上海宝山区法院的曲劲松,是23个候选人当中唯一的执行法官,最终当选“十佳”的他脑子里的案子一件接着一件,“比武侠小说还精彩”。

1000多个执行案件中,他对夜间查控遇到的最深,这可能和他办的第一个案子有关。那起劳动争议案件,被告欠了3000元,原告申请强制执行。两方当事人在超市相遇,原告电话请他到场执行,“那时刚进法院,一腔热血,想着3000块钱的事,怎么也调解得了。”

没成想,一直从晚上9点调解到12点,工作硬是做不通,被告就是不付。无奈,曲劲松只好把她带到拘留所,司法拘留第二天,被告就付了。“那是我拘留的第一个人,但是到现在我还挺后悔的”,这个案子总是“吊”着他,让他不断地思考,工作能否再委婉一点,再细致一点,促成矛盾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来解决。

“从法律上讲,这个决定没有任何问题,但对被告来说,一天的拘留,可能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曲劲松说。

随着过去三年举国对执行工作的重视,技术应用与失信、限高手段的介入,财产类的执行越来越顺畅,行为类的执行却更凸显难度,“可能只是一个道歉,但当事人就是不愿意,执行法官要做的,就是让他心服口服”,他说,这样才能让不可控行为变得稳定。

“当事人越是‘闹’,越是激动,我们越应该保护他们的权利”,沈竹莺遇到过不少“难搞”的案子,有的当事人把案件放在社交网络上直播,会有片面的看法,也会有对法院和法官的质疑,“面对质疑,我们要做的,是让办案全流程都合理合法,保护每一方的合法权利。”

工作十几年,沈竹莺对法官角色的理解不断更新。一开始怕露怯、怕被当事人质疑,坐在庭上,一直绷着,很严肃,把自己弄得好像完全不能侵犯,权威性特别强,但后来,又柔软下来,“没必要跟当事人成对立状态,尤其对方是律师时,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把事情查清楚,法律适用准确。法官,应该让理性、沉静成为常态,静水深流。”

两年一次的评选落幕,青年法官们告别舞台,回到办公室或办案现场,祝愿他们永守司法公正,用每一次的公平裁判,筑牢法治社会根基。

(本文图片均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供)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