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区

2020年09月03日22:16  
 

在喀什地区巴楚县的东南,正是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沙漠边缘的巴楚,县域有着天然的沙壤土质和每年200多天的无霜期,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这些特质造就了“香草冰淇淋”——巴楚留香瓜。

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该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区,东面太平洋的水份无法通过空气对流到达这里,西面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又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白天,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旺盛的蒸发量,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湖光水色,清澈的湖面,水波荡漾、绿荫摇曳,渴极了的人就会产生一种急欲前往的冲动,而这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幻影。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面积广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沙漠腹地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各种羽毛状、蜂窝状、鱼鳞状沙丘,蔚为壮观。每个沙丘的表面都有不同类型的沙纹,其线条长短不一,粗细有别,图案别致,在早晚低光的照射下,沙纹的线条格外分明,显得异常绚丽。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公元399年,已65岁高龄的法显(东晋名僧)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前后历时14年。期间,他与同门师兄弟历经九死一生,成功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出三藏记集·法显法师传》中就有这样一段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描述,在晋隆安三年,法显与同寺僧人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穿越浩瀚的沙漠。那个地方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行人四顾茫茫,不知道到了何方。行人只能看着太阳来辨别东西方向,用人骨来标记道路。路上经常出现炎热的风暴与复杂的雅丹地貌,行人如果遇上,可谓九死一生。法显则随遇而安,置生死于度外,从容地走过艰难险阻。

(来源:上海援疆)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